评论

老师用收费软件布置作业?家长不必总是“读懂暗示”丨九派时评

九派新闻评论员 文和刀

据报道,近日,有家长反映深圳市某中学有英语老师用一款收费的软件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家长说,这款软件前15天免费,免费期过后一年收费395元/人 ,一次性买三年则是790元/人。“学校说自愿原则,但是如果不充值,小孩就没有办法完成作业。”对此学校回应,老师已经强调过,口语作业只是选做作业,并不会强制要求完成。

学校说不强求,家长却不买账。这不是家长在疑神疑鬼。倘若把“收费软件”一词置换成“网课智能平板”抑或是“特定教辅”,这类事件就会再常见也再明白不过:

别人“配合”我不“配合”,别人“自愿”我不“自愿”,那我家孩子还算不算得上“好学生”?还跟不跟得上“大环境”?班上又会不会有歧视,会不会搞针对?……

尽管该校有家长认为每年花几百元让孩子更好练习口语值得,但也同样有家长质疑,在心理敏感的初中生阶段,付费与否带来的差异或许会引发不公。这些怀疑又哪里是杞人忧天捕风捉影,现实中已有太多的前例,谁也不能打包票说一定不会让其发生。

读懂了家长的忧虑所在,才能建立起实质的沟通基础,否则,学校的解释只会徒然重复,也注定鸡同鸭讲。

仅仅看出家长的忧虑还不足以看到问题的全貌。在新闻的背面,在现实的另一侧,还有一个视角是缺失的,那就是教师本人的视角。或许有人会先入为主地想到,教师推荐的付费产品,必然和教师本人有利益上的勾连,甚至可能是直接分成。然而,“坏事”还真有可能是出自“好心”。

今年上半年,一教师被家长举报违规推荐教辅,最终被解聘。经当地区教体局核查,系其给自己孩子用过后觉得好才推荐,书店老板表示没有给过任何回扣和好处。显然,在有可靠证据支持这类利益勾结论之前,妄自诛心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伤人的,只是焦虑已经实实在在地通过“推荐教辅”传递了出去。无论实际原因为何,无论成绩提升效果何等诱人,推荐教辅的做法都有违“双减”精神以及相关规定,并不可取。付费的软件和平板,也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的“教辅”。

有人认为家长投诉太“不领情”,其实,家长也并不应当总是充当“领情”和“读懂暗示”的角色。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面前,“暗示”与“明示”往往模糊了界限,“自愿”和“被迫”通常很难去分别。我们能做的,就是杜绝这样的情况发生,少一些“自愿”付费,少一些模糊地带,就能让孩子们多一点自信阳光,多一点公平竞争。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