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罗素:生命个体的尊严比各种主义更重要——自我封闭是一所可怕的监狱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生命个体的尊严比各种主义更重要长者|罗素

来源|2keys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着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伯特兰·罗素

1872年5月18日,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罗素不仅在哲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

人性隐含着罪恶,世界常发生灾难,但罗素仍然相信,人是值得活的。罗素的意义正在于此,他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不断反思,要正视自己当下的生活,矢志不渝地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人。

01、人性的四大欲望

罗素对人性的洞察无比深刻,如果说把思想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说的东西深刻得要命,但说的方式笨得可怕;一种人不仅说的东西发人深省,而且说的方式非常精彩。康德和黑格尔属前一种人,他们的著作深刻但沉闷;罗素则属后一种人,他的著作深刻而优美。

罗素指出,人性有四大欲望: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和权力欲。

“占有欲是一种无限的动机。不管你已拥有多么多,你仍将渴望占有更多。”人们总是不满足于已有的事物,而去强求还不属于自己的事物,而这是没有尽头的。完全的满足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竞争欲是一个更为强大的动机。人们历史上,因彼此不和而引发内战造成的全面毁灭,比比皆是。争抢好胜不仅仅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虚荣的激情。

罗素说:“虚荣心的麻烦之一就是,喂它的东西越多,它就越膨胀,你被谈论的越多,你就越希望被人谈论。”怎样夸张虚荣心在人的一生中影响都不为过,一个人一旦被虚荣占据,那么傲慢也会随之而来,最终迷失了自己。

但是,最可怕的是权力欲,权力是终极的诱惑。权力欲的确是重要人物生活中最强烈的动机,他们不达无限权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一个人的权力欲的宣泄,意味着更多人的被驱使,因此它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机”。

欲望会使人堕落,但是罗素也指出,欲望是人行动的动力,若对它善加利用,人们就可以改善自己,创造新的生活。

02、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罗素毕生都提醒人们:人们总是幻想“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革命”,这样的想法很不错,但只是痴人说梦。因为事实证明,给人类带来了最多、最大灾难的,正是那些“高尚”的野蛮和狂热的信仰。

罗素曾经亲自游历苏联,因此,他在不同时期对苏俄的看法,于我们似乎更有参考价值。

十月革命刚爆发时,罗素的态度与多数人并无二致,既兴奋,又期待。他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向英国驻彼得格勒的大使打听苏俄近况,却因为隔得太远不得要领。1920年,罗素为了尽可能地观察当地局势,亲自去了一趟俄国,并与列宁等人长谈。

亲身体验过苏维埃之后,罗素如冰水浇头,热情骤灭。在俄国有一种“斗争哲学”,与罗素的理念格格不入。在罗素看来,俄国理论有两大谬误:一个是人性上的,一个是理论上的。

人性上的谬误,是幻想通过宣扬仇恨,以斗争的形式促成美好结果,以天下大乱带来天下大治---却不去想,那些养成仇恨习惯的人,一旦取得胜利,就会马不停蹄寻找新的仇恨目标。

理论上的谬误,则在于他们坚信,经济力量是唯一起支配作用的权力形式,如果国家成为唯一的资本家,就能马上消除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只是造出了更加可怖的权威——所有人将生杀予夺的大权,全都交托于政府官员。

而深陷两种谬误的人必定会迷失自我,被狂热的意识形态洪流所裹挟。如罗素这般看透苏俄真相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这更使得他倍感孤独。

03、生命个体的尊严比各种主义更重要

罗素无法容忍自己成为狂热迷信之徒。他深知在复杂的历史处境中,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地置身于理性、真理和光明的世界,而将敌手贬为愚昧、荒谬和黑暗的另一边。他曾说,“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罗素是真诚而孤独的,但他既不害怕也不逃避它。“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

晚年的罗素致力于和平事业,他认为“人类时刻面临着灭顶之灾”。促使罗素作出这个可怕的预言,是无时不在的核威胁与核讹诈。

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恐怖平衡将被打破,再没有人会遵守禁核约定,投入战争的每一方,都会大量制造氢弹和原子弹,而一场动用原子弹和氢弹的战争,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我们作为地球人的一员,要么选择活在一起,要么选择共同死去。

罗素发出满怀忧虑的呐喊:“我渴望任何一个国家、种族或主义,都屈服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由、价值与尊严之下。”

个人的寿命再长,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哲人的思想,却能超越时代而永驻。罗素于1970年2月2日过世,但他对苏俄极权的判断、对核战争的忧虑丝毫没有过时。

罗素:这就是幸福的秘诀

陈嘉映:教育和洗脑的区别

自我封闭是一所可怕的监狱

作者|罗素

来源|思庐哲学

幸福,必然是部分取决于环境,部分取决于自身。我们发现就自身因素而言,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人认为,离开多多少少的宗教信念,幸福感是无法产生的。

许多自身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忧郁有着复杂而高级的智慧缘由。我不认为这些事是幸福或不幸福的真正缘由,它们都只是现象。

一般的情况是,相信幸福的人是幸福的,相信不幸的人是不幸的,他们都会将自己的感受归因于自己的信仰,但真实的原因却并非如此。对于大多数人的幸福而言,有些条件不可或缺,但都是些很普通的事:食物与住所、健康、情爱、工作成就和同伴的尊重,对有些人来说生育繁衍也是必需的。

离开这些东西,人很难感到幸福,但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或通过正确努力能够创造这些条件时还是感觉不到幸福,这个人就是心理失调了,情况严重的话需要去看精神科医生,而一般情况下,他应该可以自愈,方法就是正确对待这些事。

只要外部环境不是极端糟糕,只要一个人的激情和兴趣是向外而不是向内的,他就有可能获得幸福感。因此,在接受教育和适应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避免沉溺自我的激情,而应获得那些能使我们免于自我沉溺的热情与兴趣。

大多数人的天性都不会以被囚禁为乐,而将自我封闭在一己之内的激情确是一所最可怕的监狱。这些激情中常见的包括恐惧、嫉妒、罪恶感、自怜和自恋。所有这些情感的指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外部世界没有真正的兴趣,只关心它会不会伤害自己、能不能满足自我。

人们如此不情愿面对现实,如此焦虑地用谎言编织的外套包裹自己,主要是出于恐惧。但是荆棘会刺破温暖的外套,寒冷会从裂缝中袭来,习惯了温暖的人,会比从一开始就磨炼自己的人受到更严酷的打击。何况,自我欺骗的人实际上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而活在恐惧之中,生怕会有什么意外迫使他们承认这点。

专注自我的最大害处是把生活变得狭窄单调。是的,一个只爱自己的人不会因为情感生活混乱被指责,但最后却会为挚爱的对象一成不变而乏味到难以忍受。被罪恶感折磨的人其实是被一种特殊的自我爱恋折磨,他以为这个无垠宇宙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他的美德。传统宗教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鼓励了这种特殊形式的自我沉溺。

幸福的人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通过这些情感和兴趣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而这又让他们自身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幸福的重要源泉是得到爱,但是索要爱的人是得不到爱的。泛泛而论,得到爱的人正是付出爱的人。

不过,像为赚取利息而放贷那样计算着付出爱是没有用的,算计的爱不是真爱,得到它的人也不会觉得这是真爱。那么,一个被自我囚禁而不幸福的人该怎么做?如果他还是惦记着自己不幸福的原因,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就走不出恶性循环的圈子,想跳出这个圈子,就必须有真正的兴趣,而不是只把兴趣当作治病的权宜之计。

虽然确实不容易,但如果能正确分析自己的问题,还是有许多可行之计。比如,如果他的问题源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罪恶感,那么他首先可以说服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感是非理性的,然后借助我们之前谈到的特定技巧把合理的信念植入自己的无意识,同时做一些多多少少无分善恶的事情。如果他成功地消除了罪恶感,也许真正客观的兴趣就能够自然地出现。如果他的问题是自怜,他可以先让自己相信他的生活并没有比别人更为不幸,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如果他的问题是恐惧,那就进行增加勇气的锻炼。

不知从何时起,战争中的勇气就已被视为一种重要美德,针对男孩子和年轻男性的大量训练旨在培养战斗中的无畏品格。但对道德勇气和智识勇气的关注却少得多,而它们同样有其培养技法。让自己每天至少认清一个痛苦的真相,你会发现这与童子军的日课一样有用。让自己试着去感觉,即便你在道德与智识上都远不及你所有的朋友,当然实际上不是这样,生活也还是值得继续的。这样的练习持续几年,最终你一定能毫不退缩地面对现实,在更大的领域里得到免于恐惧的自由。克服了自我沉溺之后会出现什么客观兴趣,这要由你的天性和外部环境自发作用来决定。不要给自己建议“如果我集邮,我一定会很快乐”,然后就开始集邮,因为你可能会发现它一点都没意思。

只有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对你有用,但你要相信,一旦停止了自我沉溺,你真正的兴趣就会出现。很大程度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善的生活。职业道德家们过于强调自我克制,这是搞错了重点。有意识的克制导致自我沉溺,敏感于自己做出的牺牲,因而往往不能实现眼前的目标,通常也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我克制,而是对外界的某种兴趣,它能让人率性而为做出某种行动,而专注于追求自己美德的人却只能在有意识地自我克制时才能做出同样的行动。

我是作为一个快乐主义者写作本书的,我认为幸福就是善,然而,就所倡导的行为而言,总体上看,快乐主义者与理智的道德家并无二致。只不过,当然也不是绝对的,道德家太强调行为而忽视心理状态。根据当事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一个行为的效果可以有很大不同。看到孩子落水,你凭直接的本能冲动救了他,这没什么道德问题。

但另一种情况是,你跟自己说,“施以援手是一种美德,我要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所以我必须救这个孩子”,那你做了还不如不做。这个例子很极端,但很多平常事里都有这个道理。传统的道德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与我所提倡的还有一点更微妙的区别。比如,传统的道德家会说爱应该是无私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没错,就是说,爱的自利性必须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但它无疑还是具有自利这样一种性质,一个人因此才会为爱情的成功而幸福。

如果一个男人向一个女人求婚是衷心为了她的幸福,同时,认为这是她给了自己一个自我牺牲的最好机会,那我很怀疑这女人会不会感到满意。我们当然衷心希望所爱的人幸福,但是不能用别人的幸福代替我们自身的幸福。实际上,一旦我们对自我之外的人和事产生了真实的兴趣,隐藏在自我克制信条里的自我与世界的对立就消失了。这种兴趣让人感觉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坚硬、单独的个体,像一个台球,除了碰撞,和其他实体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不幸福都是由分裂或缺乏整合导致的,心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了自我的分裂,客观兴趣与情爱不能提供联结的力量,自我与社会就失去了整合。

幸福的人不必承受这些整合失败的痛苦,他们既不必为对抗自己而分裂,也不必为对抗世界而斗争。这样的人会感觉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着它创造的景象,它提供的快乐,不为死亡而困惑,因为他感到自己并没有与后来者真正分离。在与生命之流自然而深刻的结合中,他找到了最大的快乐。

来源:《罗素:幸福就是真实地活着》

尼采: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黑塞:幸福不是一个目标——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

鲁迅: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加缪:论信念、命运与生活之爱

爱因斯坦: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

54位顶级哲学家:认识世界的8个维度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