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特稿|教师的幸福感源于对教育的热爱

点击标题下「第一教育专业圈」可快速关注

什么是“教师幸福感”?根据美国区域教育实验室(The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的定义,“教师幸福感”指的是教师对个人和集体的身体、心理、环境和社会事件的评价和反应。教师幸福感关系到教师的聘任留任、教师职业满意度、效能感和职业表现,并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表现。虽然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当前师资短缺、教师流失、教师职业吸引力降低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又对教师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不少国家都将提升教师幸福感、深入研究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教学的影响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教师普遍感受压力大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指出,妨碍人的幸福感受的原因包含个人的和社会的两个层面:个人心理感受到的竞争的加剧、不确定感的增强、普遍意义感的缺失,以及社会层面上资源紧张、经济压力、社交媒体的负面宣传等。在我国,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推进和新课标的修订,教师面临着新的工作职责和更高能力的期待,如适应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加强作业设计质量、做好课后服务等等,如果这个阶段,教育资源支持不足,或者教师无法在学校获得培训或指导,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就会感受到很强的焦虑和压力。

事实上,不少国家的教师都面临此类问题。在新加坡,有超过九成的教师认为工作负担过重,超长的工作时间影响到日常生活,甚至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法国教师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较低,除了 81% 的小学教师和 71% 的中学教师对工资状况不满意之外,有 93% 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不能够得到决策者的重视,有 94% 的小学教师和 93% 的中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社会认可,特别是在媒体上缺乏正面报道。为此,法国预测与评估司在 2022年发起一项面向教职人员职业幸福感的调研,旨在通过三年的定期评估,了解教职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工作带来的焦虑程度、工作压力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影响等,进而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师幸福感。即使在被评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芬兰,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也在上升。2021 年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授萨洛维塔(Timo Saloviita)和帕卡里南(Eija Pakarinen)发表在《教学与教师教育》上的文章指出,强化个性化辅导 等要求让教师感受到极大压力,特殊教育教师群体的倦怠程度尤为突出。

不少国际组织也关注到教师幸福感这一问题。比如经济与合作组织开发的国际教学调研(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项目是继 PISA 之后,经济与合作组织开发的另一项大型国际测评项目,项目于 2008 年启动,每 5 年开展一次,采用 PPS 抽样调查的方法,对 40 多个国家的教师、校长以及学校环境进行大规模调查。在 TALIS 测评框架中,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师体验、自我效能和工作满意度相关,比如自我效能又涉及教师所处的课堂环境、学校领导力、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实践结果。根据 TALIS2018 年的调查统计,约 1/6 的中小学教师感到压力非常大,涉及到 13 个国家和经济体小学阶段的约 17% 的教师、49 个国家和经济体初中阶段的约 18% 的教师以及 11 个国家和经济体高中阶段的约 15% 的教师,这一数据值得关注。2020 年 1 月,经济与合作组织又发布了“教师心理健康数据收集与分析框架”(Teachers’ well-being: a framework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将教师的幸福感分为认知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健康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四个维度,旨在了解收入与工作保障、评价和激励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权等因素如何影响教师的幸福感。这一框架也被纳入了 PISA 2022 的教师问卷。

提升教师幸福感刻不容缓

2019 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减负十二条”;2022 年初,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再次将“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督促各地落实已经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并保障将教师待遇纳入年度工作要点,足以看出为教师减负,进而提升教师群体的幸福感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

国际上也是如此。不少国家都将提升教师幸福感,深入研究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教学的影响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幸福感的提升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我国政策就强调,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是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根本底线,地方保障教师津贴等待遇,国家政策整体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倾斜。2017 年,法国教育部在初中推行“在校完成家庭作业”政策,政府为此拨出约 1.5 亿欧元用于支付教师的额外工作时长以及聘用助教的费用。在美国,公立学校在疫情期间教师短缺情况严峻,为此,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建议政府全额资助专业人士进入教师行业。2022 年,阿拉巴马州等多个州都批出专项预算给教师加薪。面临教育改革、“防疫”等新情况,教师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相对更为复杂,通过适当方式向承担更多工作的教师给予补偿,可以更好地激励教师安心从教。

提升教师幸福感又不仅限于物质条件。经济学领域的“伊斯特林悖论”,也就是“幸福悖论”提示人们,短期之内收入增加与幸福感正相关,但从长远来看,收入增长会因为其他因素消解掉对幸福感提升的正面作用。比如德国民调机构福尔萨开展的“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就显示,教师的职业热情源于关爱孩子,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和传道授业中获得的满足感,而非外界的保障条件。他者的需要和尊重增强了教师的意义感和自我效能感。在这方面,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教师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表现。社会各界,包括各类媒体加强对优秀教师事迹的报道,正确引导社会关注关心教育事业,将进一步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增强教师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构建信任、尊重、支持的教育生态

幸福感的达成需要综合性的条件,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需要系统性地建构良好的教育生态;同时,教师个体幸福感的提升也将有利于良性教育生态的建设。这种生态是基于信任、尊重和相互支持的生态。正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涅米教授(Hannele Niemi)指出的,教育生态是教育宏观、中观、微观系统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不同主体之间如果不能够共享信息、密切合作,教育的整体目标就可能受到影响。涅米教授认为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是芬兰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

给教师减负的清单绝非工作时长的加加减减,而需要科学甄别,理解哪些问题属于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哪些问题是社会性问题;哪些问题是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哪些是教师工作与生活产生冲突造成的问题;哪些是专业发展的问题,哪些是机制体制、行政管理带来的问题。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建立评价教师幸福感的指标体系,更全面地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更好地建设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态,才能够真正地让教师安心从教、用心从教、舒心从教、精心从教。

(本文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2年11月10日出版,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