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千人百进”蹲点采访】理论实践内外“双修”丨安顺学院特教人才培养见闻

原标题:【“千人百进”蹲点采访】理论实践内外“双修”丨安顺学院特教人才培养见闻

“谢谢”有几种表达方式?除了说和写,安顺学院“00后”大学生郑焕琪还会举起右手,四指握拳,大拇指竖起后快速向前弯曲两下。

这是手语中的日常用语,不只郑焕琪会,每周末,来自全校的140多位大学生都会相约来到“五月阳光社”社团活动中心,跟着师兄师姐学习指尖上的语言。

“手语不仅仅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学院社团协会的手语课堂同样面向全校。”说起打手语,安顺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孙野形容是一种“自带光环的感觉”。“学院通过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特教人才,让学生进入岗位后,帮助特教对象更好融入社会,使光环一直延续。”

从1992年开设专业到现在,安顺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已延续了30年。近年来,特殊教育学院找准专业发展突破口,开展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及训练能力。

对接社会需求精准培养人才,以省内特殊教育发展需求为导向,融合教育康复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学前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多门学科培养特殊教育骨干,探索打造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康复训练能力、学生管理能力和个人特长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能力结构。

“学生大一培养基本功,锻炼普通话、三笔字和口语表达能力,大二学习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与聋生孩子‘面对面’,大三开设手语课,请手语专家授课指导,大四在特殊教育学校实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孙野介绍,学院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实操能力,将原有依托学科知识体系设置的课程调整为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设置类似操作手册、工作指南的课程,并组织教师编写教材。依托学生社团、结合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操实训、各类各级项目及竞赛等活动。

“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特教知识和技能,更是特教事业的情怀和责任。”学院“手语爱心协会”会长杨顺香经常带着同学们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聊到毕业后的人生规划,她的目标明确,要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在校从理论和实践中加强学习,毕业进入岗位后科学关爱特殊儿童,让他们的人生绽放精彩 。”

特教对象的缺陷和障碍情况多种多样,所需要的服务岗位各不相同,特殊教育专业在安顺学院率先提出专业特长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发展专业特长提升专业技能。三年来学生除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外,还获得心理咨询师证、律师职业资格证、营养师资格证、育婴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此外,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利用第二课堂平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从思想道德、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督促学生参与全方位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知识内化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外塑职业技能,在“内”与“外”的教育培养下,“一专多能”“普特结合”的特殊教育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正逐年走出校门,架起特殊人群融入社会的桥梁。

目前,特殊教育学院已与安顺市特殊教育集团、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安顺市残联、普定县教育和科技局等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三年来,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十余项,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八十余项,获得国家实用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0余项,学生毕业初始就业率超过90%。

“未来,学院仍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大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学院院长邱天龙介绍,本学期,学院实践能力结构体系已初具雏形,瞄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这个基本点,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特教人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何涛

三审 刘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