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023届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原标题:2023届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届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周易》便是最早讲家庭问题的。之后,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都属家教的范畴。此外,散见于经、史、子、集等中的大量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无疑也是家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中,爱子与教子是一对矛盾。传统家教在处理这对矛盾时坚持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则。义方,指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左传·隐公三年》中说:爱子,教之以义方。《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爱孩子,就要教子以义,遗之以义,而不能喻之以利,遗之以利。家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实现的结合,因此传统家教强调严慈相济。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家教的重要原则,无教而有爱,必将铸成大错。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家庭与家族的稳定发展和持续繁荣,因此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以勤俭为核心的品德教育及以耕读为主体的处世教育构成了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在伦理教育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构成了主要规范;在品德教育中,包括孝亲、明礼、勤俭、慎言等主要规范。此外,在立身处世方面,与古代的农耕社会与儒家崇学重教传统相联系,传统家教重视耕读传家,将耕田与读书看作理想生活方式加以追求,奠定了中华文明中淡泊明志、清廉高洁的生活情趣。传统家教规范中,既有处理家庭、邻里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又有忧先乐后、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当家教规范与家国大义产生冲突和矛盾时,遵循的是舍小德从大德的原则。如清廉在次序上优先于孝亲。战国时齐国田稷的母亲在得知儿子拿来路不明的钱孝敬自己时说: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优先于,传统家教的原则非常鲜明。

鲁迅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熏陶一词,贴切地表达了中国传统家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方法。在传统教育思想中,老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正人先正己,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素丝说,都是强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道理。传统家教还注重相机而教。《颜氏家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相机而教既包括因时而教,也包括因势利导,因事而教。孟母断织、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田稷母亲拒收非法所得,借机对儿子进行廉洁教育则是因事而教的典范。

(摘编自都爱红《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爱子与教子的矛盾,传统家教坚持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则,其中义方是教子的内容,严慈是教子的方法。

B .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涉及伦理、品德和处世等方面,三个方面既各有侧重点,又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情趣。

C .清廉在次序上优先于孝亲,实际上是传统家教舍小德从大德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家教规范与家国大义矛盾的方式。

D .传统教育思想中,道家、儒家、墨家相关人物的表述虽不同,强调的对象也有所区别,但是都强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道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论述《周易》最早讲家庭问题始,一直论述到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观念,有力地突出了中国家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B .文中引用《左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言论,意在阐释传统家教坚持教子义方原则,并突出家教中的重要性。

C .文中讲述田稷母亲教子的故事和引用《颜氏家训》中的话语,目的在于强调教子要相机而教,而且需早教,不要失良机。

D .本文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家教文化这一概念及其范畴,然后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规范和方法等作为阐述重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家教的教育内容,重点在于对伦理规范、道德品质等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知识文化教育处于次要地位。

B .传统家教规范关涉的范围很广,从邻里关系到家国情怀,从孝亲到忠贞再到清廉,家教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

C .作者摘录鲁迅书中的话语,是认同鲁迅对教育的功德的认可,鲁迅认为教育的功德,可以在大禹治水的功德之上。

D .中国家教文化对古人的修身养性、家庭的稳定繁荣和社会的和谐有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现代社会借鉴。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作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随着农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炭薪林的推广,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

(摘编自农民日报《认识生物质能源》)

材料二: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近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不仅可以解决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物质气体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额外的碳排放,可替代化石燃料使用,减碳效果显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粗略测算,我国生物天然气年开发潜力在1500亿2000亿立方米,万亿市场投资规模,目前年产量约3亿立方米,发展空间巨大。国家《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以生物天然气产品、装备、服务体系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一旦产业链完全打通,预计整个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以上。

生物质气体燃料,可以填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并且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一种既适应我国当前、又适应未来能源需求的有效措施。

(摘编自《生物天然气万亿级市场正在形成》科技日报20220922日)

材料三:生物液体燃料是指把生物质以发酵提纯或者生化合成的方式制造成乙醇或油类等液体燃料,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多年来,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遵循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已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主要来自于生物基。我国生物柴油的主要市场在欧盟,国内主要用于环保型增塑剂的制造。

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一方面可显著降低秸秆焚烧量,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可拉动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原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特邀顾问乔映宾算了一笔账:1亿吨秸秆能生产2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掺烧到汽油中,能减少近7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每年还可减少1亿多吨原油进口。用好纤维素乙醇,就是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乔映宾直言。

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前景广阔。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2030年的近45%和2050年的90%。

(摘编自《生物液体燃料:变废物为绿能,让环境和经济双赢》科技日报202298日)

4 .下列关于生物质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物质能源是利用生物质而生成的能源,生物质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源也具有相应的特点。

B .生物质能源属于世界第四大能源,是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源可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C .生物质气体燃料可替代化石燃料使用,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以及全面推进我国乡村建设和振兴。

D .生物液体燃料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已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物质生长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的过程都没有碳排放,所以使用生物质燃料能有效减轻地球温室效应,实现减排目标。

B .根据规划,2030年我国生物天然气年产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但与我国天然气开发潜力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C .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拉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还能减少能源对外依赖性,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D .根据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发展过程中,生物质液态燃料的前景要好于生物质气体燃料。

6 .生物质能源在未来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促成其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芍药月令

李丹崖

一月飘雪。大地一片皑皑。

开始是轻纱铺地,而后是毯子,最后是被子。

芍药的宿根在土层下酣眠。

二月融雪。涔涔的雪水渗进了土层,芍药的根须打了个寒战,继续睡。

乡野之间已经可以嗅到年的气息了,有爆竹和烟花此起彼伏,可是,芍药看不到。

芍药的心里,藏着另一簇烟花。

乡间的土路上依稀有外出归来的人。他们背着行囊,打量着自己熟悉的土地,嗯,一切还是老样子。

有一些人在烧纸钱,过年了,要到祖先的房门前说一声,求的是心理上的妥帖与安稳。其实,土下的灵魂并不孤寂,芍药是他们的伴儿,地下说不定有另一座花园。

三月春风遍地。土地变得松软起来。

地头的小溪哗啦啦地欢跃,土下的芍药有了一丝悸动。

隔着河,可以看到绿柳了,有顽皮的孩童折一枝柳条,拧成柳笛来吹。土壤里,有一些小东西开始蠢蠢欲动,或许是田鼠、蚂蚁、蝼蛄,也或许是醒得早的青蛙。

是的,有些吵。这时,早醒的芍药伸了个懒腰,拱出土层,也顺便叫醒了同伴。

阳光真好,这世界,久违了。

四月春色轰然炸开。芍药的青春期到了。

那些嫩紫的芍药,有油脂一样明亮的滋润感,先是抱成一团,而后伸展开,花棵抬起了头。

风逐渐大了起来,遍地的孩童,满天的风筝。

风能帮风筝飞上云端,亦能为芍药抚平皱褶。芍药的花棵逐渐由紫变成墨绿,变魔术似的。花茎上仍有紫晕,那是它的胎记。

有锄头,一下又一下,刺啦,刺啦,芍药花田里的杂草被拦腰斩断。这些杂草争夺着土壤里的养分,是在偷嘴。

除了杂草,施了肥,好雨知时节,簌簌地落下来,土地喝了个够,芍药也彻底唤醒了自己。

天地之间,一片清明。芍药的样子逐渐好看起来,也高挑起来。

五月芍药盛开。一片花的海洋。

开始是含着苞,像举着一个个粉拳。拳头上,凝结着蜜。与蜜蜂前后脚到达的是乡间的少年,他们瞅准了芍药花苞上的蜜,一番吮吸,甜中带着花香和药香。

也许就是一夜之间,它们轰然绽放,一朵又一朵,此起彼伏,接二连三。芍药的瓣子张合有致,花蕊金黄,喜气十足。

傍晚,透着西天的云霞看芍药,天地一色,芍药若垂天之云。云,是放牧在远天的芍药。

花田间,有爱美的女子、孩子纷至沓来。芍药花多半是拿回家插瓶,用水养着。据说也有煲汤的,做成芍花鸡。鸡汤上飘着那么几瓣芍药,烟火气中陡增了几分浪漫。

六月花落。芍药花田重归寂静。

花瓣落了一地。需要一场雨,来缓解芍药花田的尴尬。

夏日的雨不值钱,畅快地冲刷着芍药叶子、芍药花萼。咕咚咕咚,芍药的根部也喝了个痛快。

三两场雨后,芍药田间,墨绿更胜一筹,花萼也逐渐不见了。此时的芍药田,像是刚刚分娩的妇人,虽不若以前满面红光,但经过调养,也不显得憔悴。

花尽了,芍药的根部在地下积攒着力量,开始膨胀。有时,田垄上会被撑出来一道道裂痕。

根,在地下开天辟地。

七月拔草。天光云影下,汗流浃背。

再拔一次草,芍药就可以出了。

芍药是宿根草本植物,三年以后,根系可长成。在刨出芍药之前,要让田垄回归单纯,这是在提醒土地,有能量,紧着芍药吧。

拔草的农人,汗珠摔在地上,砸成八瓣,也似一朵朵芍药花开。

八月出芍药。翻天覆地,热火朝天。

出芍药,是指把芍药根从土里创出来。

用镰刀把花棵割掉,然后顺着田垄,用抓口(一种刨根的工具)把芍药连根拔起。新翻出来的芍药,根茎直溜匀称,根须发达,带着泥土的腥香——这味道让人着迷。去掉土块,按照条索、根须、花芽子分别堆成一堆,用拖拉机拉回去。

一口大铁锅,把芍药根煮三滚,捞出,放凉,刮下外皮。芍药雪白的身躯,很是好看。要储存,就要在太阳下暴晒。晒足十个大太阳,直至抓一把扔在堆儿里哗啦作响。干透了,装包,今年的药市上,能有个好价钱。

九月分棵。将花芽子用刀子自上而下,分成一块又一块。此为分棵。

芍药生命力旺盛,刀切之后的花芽子照样可以存活。

田,需要重新翻耕一造,再用瓜铲拢起来,成田垄。墒情正好,切好的花芽子重新被埋在田垄内。用不着浇水,慢慢在土里捂着即可。

此时的田野并不安静,玉米收获,大豆收获,红薯马上也要收获。这一季新分棵的花芽子,是老芍药的子孙,正要收获的玉米、大豆、红薯是新花芽子的叔伯辈。

十月霜降。土地复归于沉寂。

或者说复归于襁褓。此刻的土地,除了菊花和大白菜,基本没有作物了。

花芽子在土里闷了一身汗,这是做汗蒸的好季节。霜已经降了下来,出去也是冷,还不如躲在土地里。做了汗蒸的花芽子有些乏了,它们想睡。

十一月冻土。芍药冬眠了。

雪积得那么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芍药睡得还是那么认真。

(有删减)

7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通过轻纱、毯子、被子的比喻,从芍药的视角切人,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逐渐加厚的过程。

B .在叙述芍药的生长过程时,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整体以拟人为主,辅之以比喻、衬托等手法。

C .本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如用开天辟地表现了芍药根的力量,用字写出农人劳作的艰辛。

D .在对芍药进行详细描述时,文中也涉及到其它农作物,丰富了内容的同时也突出了芍药独特的品质。

8 .请结合全文,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芍药的心里,藏着另一簇烟花。

芍药睡得还是那么认真。

9 .本文在行文中采用的是双线结构,运用明暗线结合的方法去写芍药,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见纳。朗谓翻曰:卿有老母,可以还矣。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策好驰骋游猎,翻谏曰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谌草创之计,是以行耳。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徙丹杨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龠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关羽既败。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评曰:虞翻古之狂直,难免乎末世,然权不能容,非旷宇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B .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C .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D .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翻出为富春长予出官二年(《琵琶行》)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B 因留制服行丧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字含义不相同。

C 坐徙丹杨泾县但坐观罗敷(《陌上桑》)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D 固难免乎末世少年固强之(《促织》)两句中的字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翻曾担任王朗功曹,献策于王朗,王朗未采纳。后来,他跟随王朗逃亡,直到王朗劝说他返回抚养老母,才归去。

B .孙策喜欢驰马狩猎,虞翻却认为这是君主不够端重的表现,君主如果不够端重,就难以树立威望,孙策完全采纳。

C .孙策去世后,虞翻预见到邻县山越部族可能会有奸人生变,就留在治所穿着丧服守丧,邻近县城纷纷效仿,得以稳定。

D .虞翻因言语得罪孙权而被贬谪,在流放之地,他依然积极讲学不辍,门徒达到了数百人,而且治学成果丰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

2 )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舍弟题书堂

杜荀鹤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

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

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注释】杜荀鹤(约846—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下句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兄弟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所以修缮读书堂以勤奋学习,等待机遇。

B .颔联写山泉欢畅,溪竹送爽,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写出书堂周边环境静谧清幽、舒适恬淡的特点。

C .颈联用互文建构,诗人藉草”“傍山,或闲步,或醉吟,置身自然,内心悠闲自在,个性得以彰显。

D .全诗以反问语气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态度,也传达出对舍弟的劝慰与祝福之情。

15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在人生观上的诸多自得之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六、情景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卫风·氓》中说,桑叶还没有调零时,“____________”,容颜娇艳。时光流逝,桑叶凋谢,“____________”,容颜衰老,借桑叶的变化暗示女子婚姻生变。

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义隆仓促北伐,遭遇重创,所以更仰慕刘裕当年挥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复失地的雄才伟略。

3 )在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作者偶遇小石潭,景色优美,先是内心喜悦,继而漫步其间,蜿蜒曲折,寂寥无人,忽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久留。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时的巷落,如一位勤奋雕刻师,有刻不完的众生相。每晚例会是重头。画风由清晨柴米油盐点燃___ ①_____,突变为战争与和平引爆的纷飞硝烟。参会者多为散步回来的大爷大叔,议题永远是家国天下事。有情绪激昂、唾沫横飞的愤慨,有指点江山、踌躇满志的得意,也有忧国忧民、痛心疾首的失望。一介百姓命,瞎操天下心,实属可爱。会上各种思想猛烈碰撞,擦出智慧火花,让真理越辩越明是好事。怕就怕两个意见相左的高人,都认为真理站在自己一边,争得脸红脖子粗,谁都不服谁。为了不使真理为难真理,友情为难友情,我只好自己为难自己,高调吆喝一声:哦嗬!不早了。用提前收摊的杀手锏,终止可能失控的争论。

小巷深深,人来人往,举手之劳,往往能暖他人,悦己心,何乐而不为。过路的小学生,礼貌地向我借一、二元车费,说下午还,绝不会拖到第二天,真应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话。不过,给小朋友借钱,我掌握一个原则,凡直呼爷爷者一概不借。单挑他们___ ②_____的毛病,照着双鬓染霜就要凑上来当孙子,我的年龄不许我答应呢。守铺的庸常,最是让我见识社会这口大染缸的魔力。有人进去初心不改,___ ③______;有人进去如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我用提前收摊的杀手锏的缘由,不超过7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进入白露之后,真正的天凉好个秋也就来了,正所谓白露至,秋凉始,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特别是大雁,已准备着向南飞迁。白露中的三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节气,。在太湖地区,这是祭禹王(大禹)的日子,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的白露时节,这里都会举行大约一周多的盛大香会,寄寓着对于大禹的缅怀。在福州素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客等多种功效,而白露时节的龙眼甜度最高,口感最好。南京人会在这个时节喝白露茶,在苏浙的一些地方则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

节令至此,正当仲秋伊始,气候上虽有些寒凉,却也一如早春之清朗,虽有落叶秋黄之萧瑟,。有的花颜色甚至比春夏时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开在田边沟旁的荻花,恰似一排排随风起舞的紫衣女子,舞出了秋日里最柔美曼妙的一道风景。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八、材料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0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北京成立;历时一年多,19217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是波澜壮阔的历史……

1934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历时两年,193610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经历六十多年的建设,20212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脱贫攻坚全部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进入新时期……

学史以明理,学史要力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B2C 3D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情趣错误,扩大了范围,根据原文第三段将耕田与读书看作理想生活方式加以追求,奠定了中华文明中淡泊明志、清廉高洁的生活情趣可知,遗漏了生活方式”“淡泊明志、清廉高洁等词语的限制,使所表达的内容范围扩大。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目的在于强调教子要相机而教,而且需早教,不要失良机错误,文中讲述田稷母亲教子的故事不仅是要强调教子要相机而教,而且需早教,不要失良机这一论点,还为了论证“‘’‘优先于传统家教的原则非常鲜明这一观点。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知识文化教育处于次要地位错误,文中是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以勤俭为核心的品德教育及以耕读为主体的处世教育构成了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并没有说知识文化教育处于次要地位,于文无据。

B.“ 从孝亲到忠贞再到清廉,家教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曲解文意,原文只说如清廉在次序上优先于孝亲”“‘’‘优先于’”,并没有对”“进行排序。

C.“ 是认同鲁迅对教育的功德的认可,鲁迅认为教育的功德,可以在大禹治水的功德之上错误,曲解文意,文中摘录鲁迅书中的话,重点是认同鲁迅熏陶一词的内涵,且鲁迅认为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的人的功德当不在禹下,而不是教育的功德

故选D

4 D5B 6.发展趋势: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原因: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解析】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分析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的表述为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文中是将传统生物液体燃料与先进生物液体燃料进行比较,而不是将生物液体燃料与其他燃料比较。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生物质生长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的过程都没有碳排放表述错误。材料一中表述为作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并没有说生物质燃料生产的碳排放问题。

C.“ 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于文无据。材料三第二段只提到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并没有说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

D.“ 生物质液态燃料的前景要好于生物质气体燃料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前景广阔。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2030年的近45%2050年的90%”可知,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只能说是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好于传统生物液体燃料。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关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从材料一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材料二最后一段生物质气体燃料,可以填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并且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材料三最后一段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2030年的近45%2050年的90%”等内容可知,生物质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对于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从材料一它们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可以总结出,生物质能源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

从材料一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可知,生物质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

从材料一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可知,生物质能源形态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材料三第二段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一方面可显著降低秸秆焚烧量,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可拉动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可知,生物质能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7 D8运用拟人手法。烟花指未来盛开的花海以及丰硕的果实。藏着烟花与下文芍药花轰然绽放,一朵又一朵,此起彼伏,接二连三的盛开过程相照应,形象生动地写出芍药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农人对丰收以及美好生活的期待。

运用拟人手法,芍药得认真,写出在万物归寂的冬日,芍药并未沉寂,而是依然认真蓄势待发,期待下一次收获。与开头照应,形成完整的结构,也暗示了芍药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生长情况。9本文运用明暗线结合的手法去写芍药,明线是芍药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暗线是劳动人民种芍药的劳动过程。运用两条线索写作,在突出芍药的美好与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种植芍药过程中的艰辛,这是对芍药生命的赞歌,也是对劳动的赞歌。运用两条线索写作,人与芍药互动,成就丰收的景象与美丽的风景,暗示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之美。

【解析】7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 突出了芍药独特的品质说法不当。文中写玉米、大豆、红薯、菊花、大白菜等作物,只是要体现田野并不安静。或客观陈述同一时令存在的作物,不是为了突出芍药独特的品质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芍药睡得还是那么。

心里”“藏着来摹写芍药,赋予其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手法。藏着烟花指,现在还没呈现,将来会呈现的美好:五月芍药盛开。一片花的海洋”“芍药雪白的身躯,很是好看。即未来盛开的花海以及丰硕的果实。藏着的烟花,必然会有绽放的一天,此处暗含期待,与下文芍药花轰然绽放,一朵又一朵,此起彼伏,接二连三的盛开过程相照应,形象生动地写出芍药盛放的绚烂与美丽,凸显其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农人对丰收以及美好生活的期待。

睡得认真描写芍药,赋予芍药以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手法。芍药,也即冬眠,芍药是在积蓄力量;认真,是在全力准备,为生命的美丽,也是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在万物归寂的冬日,依然认真蓄势待发,期待下一次收获。结构上与开头芍药的宿根在土层下酣眠。二月融雪。涔涔的雪水渗进了土层,芍药的根须打了个寒战,继续睡……芍药的心里,藏着另一簇烟花照应,由冬藏到春萌到夏荣到秋收再到冬藏,形成完整的结构,暗示了芍药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生长情况。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本文运用明暗线结合的手法去写芍药,明线,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芍药由冬藏到春萌到夏荣到秋收再到冬藏的完整过程,写了芍药一年四季的生长;暗线,有锄头,一下又一下……除了杂草,施了肥……七月拔草。天光云影下,汗流浃背……八月出芍药。翻天覆地,热火朝天……用镰刀把花棵割掉……一口大铁锅……田,需要重新翻耕一造,再用瓜铲拢起来,成田垄。墒情正好,切好的花芽子重新被埋在田垄内,是劳动人民种芍药、收芍药的劳动过程。

既写芍药的成长,也细腻呈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运用两条线索写作,在突出芍药的美好与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种植芍药过程中的艰辛,赞美芍药,亦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

运用两条线索写作,人与芍药互动,芍药通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成就自身的美丽价值,五月芍药盛开。一片花的海洋”“用镰刀把花棵割掉,然后顺着田垄,用抓口(一种刨根的工具)把芍药连根拔起”“新翻出来的芍药,根茎直溜匀称,根须发达,带着泥土的腥香……芍药雪白的身躯,很是好看干透了,装包,今年的药市上,能有个好价钱,芍药的价值就是劳动的价值,人类成就了芍药,芍药亦凸显了人类劳动的价值,二者共同成就丰收的景象与美丽的风景,暗示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之美。

10 C11C 12B 13.(1)虞翻回到会稽以后,孙策又任命他为功曹,用朋友的礼节来对待他,亲自到虞翻家中去拜访。

2 )失去忠贞与诚信,凭什么侍奉君主?倾覆了人家两座城池,还要口称将军,有道理吗?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孙策征讨会稽时,虞翻正逢父亲的丧期,穿着丧服来到郡府门前,王朗想出来迎接他,(虞翻)于是脱下丧服进去拜见,劝王朗避开孙策。王朗没有采用他的建议,迎战孙策而遭到失败,漂海逃跑。

衰绖,指丧服,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为,缠在腰间的散麻绳为,修饰诣府门,作状语,在衰绖的前面断开,排除AD

拒战败绩”“亡走浮海是四字句式,分别讲述两件事情,在它们前后断开,排除B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都是指(京官)外调。前句句意:虞翻外调担任富春长。后句句意:我外调两年。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判断正确。

B.“ ,前句,表顺承,于是。句意:于是留下来制作孝服服丧。后句,介词,顺着。句意:顺着它本来的结构。两句中的字含义不相同,判断正确。

C.“ ,前句,获罪。句意:获罪被流放到丹杨泾县。后句,表原因,因为。句意:只是因为观看罗敷去了。两句中的字含义不相同,判断错误。

D.“ ,前句,原本。句意:本来就很难幸免于末世。后句,坚持。句意:少年坚持要斗(蟋蟀)。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孙策完全采纳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策曰:君言是也。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谌草创之计,是以行耳’”可知孙策虽然认为虞翻说的对,但是并没有完全采纳虞翻的建议,而是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缘由。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 ,任命;待以交友之礼,状语后置,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以交友之礼待(之),用朋友的礼节来对待他;,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到、往、拜访;,府邸,家宅。

2 何以事君,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事君,凭什么侍奉君主;,侍奉;,倾覆;,表转折,却。

参考译文:

虞翻字仲翔,会稽郡余姚人,会稽太守王朗任命他为功曹。孙策征讨会稽时,虞翻正逢父亲的丧期,穿着丧服来到郡府门前,王朗想出来迎接他,(虞翻)于是脱下丧服进去拜见,劝王朗避开孙策。王朗没有采用他的建议,迎战孙策而遭到失败,漂海逃跑。虞翻追随保护王朗,逃到东部候官县,候官县县长关闭城门不让他们进去,虞翻前去劝说,才被接纳。王朗对虞翻说:“您家里有老母,可以回去了。”虞翻回到会稽以后,孙策又任命他为功曹,用朋友的礼节来对待他,亲自到虞翻家中去拜访。孙策喜欢纵马疾驰出游打猎,虞翻劝谏说:“做君主的如果不持重就无法展示威严,希望您稍微注意。”孙策说:“你说的对,但我时常有些想法,端坐在家里,忧闷不乐,就像春秋时的裨谌(人名,音píchén)打腹稿的样子,因此我就喜欢出去走走。”虞翻外调担任富春长。孙策去世,各县官员都打算出城奔丧,虞翻说:“(我)担心邻县的山民可能有变乱,官员远离城池,一定会发生意料不到的事。”于是留下来制作孝服服丧。各县都效仿他,都得以平安无事。孙权任命虞翻为骑都尉。虞翻多次冒犯孙权直言劝谏,孙权很不高兴,虞翻又生性不会迎合世俗,经常被诽谤诋毁,获罪被流放到丹杨泾县。吕蒙计划攻取关羽,佯称有病而回到了建业,因为虞翻兼通医术,请求让虞翻跟随自己,也是想通过这个机会使虞翻得以解脱。后来吕蒙率领大军西上代蜀,南郡太守麋芳打开城门出来投降。吕蒙没有进占郡治城邑据守,却在城外沙地上娱乐庆贺,虞翻对吕蒙说:“如今真诚投降的只有麋将军一人,城里的人怎能都相信,为什么不迅速进去掌控这座城池(管龠古有“锁匙”“钥匙”之义)呢?”吕蒙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城里有埋伏袭击的阴谋,依靠虞翻的建议,阴谋才没有得逞。关羽被打败后,魏国将领于禁被关羽所擒获,关押在城中,孙权到后将他释放出来,请他前来相见。后来有一天,孙权骑马外出,带着于禁一道并肩而行,虞翻呵斥于禁:“你是投降的俘虏,怎敢与我们的主上并驾齐驱呢?”说着他便举鞭要打于禁,孙权呵斥制止了他。后来孙权在楼船上设宴会集群臣,于禁听到演奏的音乐流下了眼泪。虞翻又说:“你想以虚情假意来求得脱身吗?”孙权颇为怅然不快。虞翻曾经乘船出行,与麋芳相遇。麋芳船上人大多想让虞翻自己回避,走在前面开道的人喊道:“回避将军的船!”虞翻厉声说道:“失去忠贞与诚信,凭什么事奉君主?倾覆了人家两座城池,还要口称将军,有道理吗?”麋芳关上门不应声,并且匆忙避开虞翻。虞翻天性疏朗耿直,多次因酒醉而犯下过错。孙权与张昭谈到神仙,虞翻手指张昭说:“那些都是死人,你却说是神仙,世上难道有仙人吗?”孙权积压的怒气已不是一时,于是就把虞翻流放到交州。虽然处在获罪流放的境地,但虞翻依然讲学不倦,学生常常多达几百人。他还为《老子》《论语》《国语》作注释,都流传于世。评论说:虞翻是古代狂妄耿直的人,本来就很难幸免于末世,然而孙权不能容忍他,孙权的心胸并不是像广大的原野一般宽阔。

14 A15对兄弟们能够自我约束、读书上进而自得;

为有这样舒适的读书环境和清闲自在的生活而感到自得;

为家人团聚、精神生活富足而自得。

【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 因为兄弟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等待机遇错,此句是说兄弟们都知道努力上进,在战乱中仍然不废读书。此处读书是加强自我修养,并非等待机遇出仕。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是说兄弟们都知道努力上进,在战乱中仍然不废读书。表达了对兄弟们能够自我约束、读书上进的自得;

中间两联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描写读书堂周围的环境,因为刚刚下过雨,山泉泉水变多,从山上流淌下来显得十分欢闹,稍微有点风,这片溪边竹林就十分凉爽,写出环境的清幽怡人;颈联写自己悠闲自在的生活,醉后吟咏花草,傍晚闻着药香在山边散步。这两联写出诗人为这样舒适的读书环境和清闲自在的生活而感到自得;

尾联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不必为物质的富足而奔忙,只要能够一家团圆就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写出了作者为家人团聚、精神生活富足而自得。

16 其叶沃若其黄而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

17 .袅袅炊烟以貌取人表里如一18 .为了不使两个意见相左高人因为争论破坏友情,导致场面失控,所以我只好用提前收摊的杀手锏。(意思对即可)

【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前文清晨柴米油盐点燃以及后文突变为战争与和平引爆的纷飞硝烟可知这里应该是与有关,与纷飞硝烟相对应,可以用袅袅炊烟袅袅炊烟,指生火烧煮东西时所产生缭绕摇曳、缓缓上升的烟。形容生活静谧和谐。

第二空,结合语境照着双鬓染霜就要凑上来当孙子,我的年龄不许我答应呢可知我不喜欢孩子们按照外貌称呼我,可以用以貌取人以貌取人,指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人的品质才能。

第三空,结合前文初心不改以及后文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可知这里应是与里外不是人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以用表里如一表里如一,说话、行动和心里所想的完全一致。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原文怕就怕两个意见相左的高人,都认为真理站在自己一边,争得脸红脖子粗,谁都不服谁。为了不使真理为难真理,友情为难友情,我只好自己为难自己,高调吆喝一声:哦嗬!不早了。用提前收摊的杀手锏,终止可能失控的争论可知为了不使两个意见相左高人因为争论破坏友情,导致场面失控,所以我只好用提前收摊的杀手锏。

19 候鸟对气候最为敏感;各地风俗均有差异;却也有诸多花木依然茂盛20.每年的白露时节,这里都会举行一周多的盛大香会,寄寓着对大禹的缅怀之情。21构成:比喻句由本体和喻体构成。该句本体是获花,喻体是紫衣女子,将开在田边沟旁的荻花比作随风起舞的紫衣女子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路边荻花颜色鲜艳,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表达出作者对仲秋时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19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举例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特别是大雁……”可知这里讲的是鸟类的相关情况,而根据该段最后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知,这里所讲的并不只是候鸟南飞的情况,还有百鸟储存干粮过冬的活动,故可归纳为:候鸟对气候最为敏感。

第二空,根据后文太湖地区祭禹王、举办香会,福州吃龙眼,南京人喝白露茶,苏浙地区自酿白露米酒等活动可知,这里讲的是白露节气的民俗活动,故可填:各地风俗均有差异。

第三空,根据前文虽有落叶秋黄之萧瑟可知,挖空处应填与此相反的意思,而这层意思可以根据后文有的花颜色甚至比春夏时更艳得到答案,故可填写为:却也有诸多花木依然茂盛。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本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赘余,大约……赘余,应去掉其中一个。

第二处,不合逻辑,因为对于运用不当,大禹是缅怀的对象,属于受动者,应将对于改为。故应改为:每年的白露时节,这里都会举行一周多的盛大香会,寄寓着对大禹的缅怀之情。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是恰似一排排随风起舞的紫衣女子,整句话所描写的主语是开在田边沟旁的荻花,所以本体应是荻花,而荻花在田野里随风舞动就像紫衣女子在翩翩起舞,所以喻体应是紫衣女子,而恰似很明显是比喻词,所以这里用的是比喻中的明喻。

句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说荻花是女子,而以紫衣进行修饰,这形象生动地点出了荻花花色为鲜明的紫色的特征,而作者又将荻花随风飘动的形态比喻成女子随风起舞这一在人类社会中极具美感意义的行为,并直接以最柔美曼妙这一形容词来形容,这充分说明了秋日荻花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状态特征。在这里,作者之所以将荻花写得这样美,就是想表达出他对秋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22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根据题目要求,学史以明理,学史要力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立足于时代青年的身份,了解历史,继承并发扬先辈精神,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用奋斗和热爱书写新时代崭新的历史篇章。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应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与使命的光荣,我辈青年当无畏风雨,勇敢追梦,实干兴邦,立志为国家新的发展史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行文思路上,可以简单回顾党的奋斗历史,例举有代表性的人物,歌颂他们的精神品质;接着从时代青年的身份出发,号召青年应当学史明理,要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历经艰险,百折不挠,做新时代的强者和奋斗者;再强调要学史力行,将精神动力转化成实际行动。可以写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时代青年要从做好身边小事、本职工作出发,将奋斗落到实处;可以写新时代青年,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行动回应历史,书写新的历史篇章。结构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论证部分可以用并列式排比段落,以增强行文气势,运用典型例证、引证丰富文中内容,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使论证语言更加形象有力。

立意:

1 .青春逢盛世,扬帆正当时。

2 .奋斗的青春方不负家国民族。

3 .把自己的青春事业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4 .青年握好时代接力棒,做好中国精神传承人。

5 .奋楫扬帆正当时,乘风破浪勇担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