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洛克逝世318周年 | 教育上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

约翰· 洛克 (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 英国大哲学家。大学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后来专心从事写作, 在三个领域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一是教育学,他终身未婚,因一对好友夫妇的要求写了一本谈儿童教育的书《教育片论》,成为教育哲学的经典。

约翰·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二是政治学,他的《政府论》被公认为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

三是 认识论,他的《人类理解论》建立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博大的认识论,使西方哲学实现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折。

今天为大家分享周国平老师在《给孩子的哲理》中选录的洛克论教育的内容——

Illustration by Saul Steinber

教育的重要性

💎 儿童是刚刚来到一个陌生国家的旅客,对于这,他们一无所知。因此我们要有良知,不致误导了他们。

💎 教育上的错误不比其他,它是无法挽回的:这些错误就像配药一样,第一次错了,再也不能由第二次、第三次得到弥补,它将在人生今后的每一个部分和阶段都打上根深蒂固的烙印。

💎 可以说,我们所见到的人中,十个里至少有九个,他们之所以成为好人或坏人,成为有用之才或无能之辈,都是因为教育的不同所致的。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因了教育的缘故:在我们幼年时期形成的微小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印象,都将产生非常重要的、持久的后果。这犹如一些河流的源头,人们只需用上一点点力气就可以把这些灵活的水源引到其他的渠道上去,使它们完全改变方向,凭着源头这么一个小小的转向,它们便能获得不同的趋势,最后流到非常遥远的异地去了。

💎 我认为孩子们所得到的这种种奢侈的享受,无非是为家长自己的虚荣而付出的代价;其欲表现更多的是他们的虚荣心,而不是真正地为了他们的子女好。不管您采用什么办法, 只要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所增益,它就表现出您真正的仁慈,即便有可能因此而减少了要传给他的财产。一个聪明而又善良的人很少不是既在别人的看法中,又在事实上伟大而又幸福的。但是,一个愚蠢而又邪恶的人,无论您留给他多少财产,他终究既不会伟大也不会幸福。

Illustration by Saul Steinber

道德教育

👑 尊重和羞耻之心,一旦令幼童体味到它们的真义,比之其他种种方式,会对心灵产生最为有力的一种刺激。您一旦让幼童从心里珍惜名誉,并害怕羞耻和羞辱,您便把真正的原则注人了他们的内心,这些原则将持续发挥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

👑 幼童对别人的表扬和称赞是非常敏感的,其时间比我们想象得更早。他们发现被人尊重和看重是很快乐的,尤其是被父母和那些他们信赖的人尊重和看重时,更是如此。

因此,如果父亲在他们做得好的时候善待和称赞他们,在他们做得差的时候对他们施以冷酷和怠慢的颜色;母亲和其他孩子们周围的人也加以配合,以类似的态度对待他们,不久之后,他们就能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敏感起来。这一方法如果得到持续的执行,我敢说其效力会胜过恐吓或鞭挞。

👑 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却是最近的:名誉是其他人的理性经过一致的同意,给予有德行的、良好的行为的证言和赞许。当幼童还没有长大成人,还不能为自己做出判断并运用自己的理性辨别是非之前,它是用来引导和鼓励幼童的一种合适的方法。

👑 有一件事情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努力,那便是 教会幼童做自己心智的主人。要使他们能做到一经抉择,便有从自己热衷的事情当中急流勇退的决心,并能从容而又愉快地从事另一项事情,或者在任何时候都能从懒散中振奋起来,积极听从理性的指导,能够做到从善如流。通过这种办法,幼童的心智可以获得对自身的一种习惯性的支配力。

👑 在所有的方法当中,让儿童接受教化、形成礼仪的最简明、最容易也最有效的办法是, 在他们面前示范那些您要他去做或加以避免的事情。

Illustration by Saul Steinber

👑 勇气于一个教养不好的人,更添一种粗野之气,也抵消了勇气的好处,学问于他便成了迂腐,才智成了滑稽,朴素成了粗俗,温良成了奉承。 缺乏教养任何一种好的品质都将被扭曲,反倒成为他的缺点。良好的品质是心灵的实质性财富,但惟有良好的教养才能令它们焕发出异彩。

👑 人生所要遭遇的磨难众多,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对每一个细微伤害都过于紧张。我们的心灵不屈服的事物,只能给我们留下轻微的印象,同时也只能给我们造成很小的伤害,惟有精神所遭遇的磨难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会得到延续。 心智的强健和稳定是我们所能拥有的、对付生命中的一般邪恶和意外事件的最好武器。这样一种性情,经由练习和习惯,比之任何其他的方法都更易养成,这方面的实践应该及早实施,任何一个及早就获得这种训练的人,他都是幸福的。

👑 井然有序和持之以恒,这两种品格可以造成两个人之间的重大分别。

👑 世间有两种不良的教养:一种是羞怯忸怩;另一种是举止不端和无礼。这两种情形的避免要得益于遵守这么一条规则: 既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小看别人。

智力教育

Illustration by Saul Steinber

💫 所有儿童应该学习的事情,在他们都不应该是一种负担,或者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任务。 任何强行加于他们身上的事物都将马上变得乏味透顶,虽然在这之前幼童的心灵还很喜欢它,或者与它无甚关系,在这之后,马上就会对它产生一种憎恶。比如您可以试验每天一到某个时间就吩咐幼童玩抽陀螺的游戏,而不管他想不想玩;只把这项游戏当作他的任务,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必须花上这么多的时间在这上面,您来看他会不会马上对一切这种类型的游戏都感到厌倦?

这于成人而言不同样是如此吗?他们原本高兴自己去做的事情,只要发现被人视为他的一项任务,他们是不是马上会憎厌起来,并再也忍受不住呢? 幼童跟我们成人当中最具自尊心的人一样,他们一心要表现出他们是自由的,良好的举动是出自他们自身之手,还有他们是完全独立的。

💫 对于我们要儿童学习的事情,我所观察的惟一巨大的阻力乃在于:吩咐他们去做,把它当作他们的任务,用它来对他们进行羞辱和斥责,使他们战战兢兢的,担惊受怕的,或者在他们愿意做的时候,又叫他们做得太久,以致产生厌倦。所有这些方面都妨碍了他们极为珍爱的、出自本性的自由。

💫 我们必须留心, 任何于儿童有益的事情,都应该让他们快乐地去做,在他们对某件事厌倦之前,应及时地让他们转移到其他的某种有益的事情上去。倘若这样他们不能达到最佳状态,即把任何事情都当成在游戏中进步,那就许他们去玩他们嗜爱的稚气游戏,直到他们因为玩腻了而放弃为止。但关系到他们正在操作的有用的事情,则必须每每让他们意犹未尽,适可而止;至少应该让他们在疲劳、甚至讨厌之前撤离。这样他们才会再一次回到这种事情上来,就像重温一种游戏的欢愉一样。

Illustration by Saul Steinber

💫 我常常有一种想望,认为学习对幼童来说可以是一种游戏和娱乐。倘若他们能把学习当作一种荣耀、名誉、快乐和消遣,或者当作完成其他事情的一种奖励;而且倘若他们永远不会因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忽略而遭到斥责或惩罚,那么他们应该会乐于受教的。

💫 我不怀疑,在儿童这个对一切诸如此类的约束都心怀敌意的年龄,却要强迫他们,把他们束缚在书本上,这正是很多的人在他们的整个余生当中都厌恶读书和学习的原因所在。

💫 幼童比大人勤奋得多,因此幼童好动的这种性情若没能用于一些有益的事情上,大人难辞其咎。

💫 千万不要驱使幼童去阅读,也不要因此而斥责他,而要尽可能地诱导他,但不能使它成为一项职责。宁可让他晚一年学会阅读,也不可使他因此而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

💫 儿童不能理解冗长的演绎,这些演绎对他们是没有说理效力的。打动他们的道理必须是浅显易懂的,与他们的思维水平相当,以及那些能够被他们感觉到和触及到的东西。

💫 人们学习语言是为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际和思想交流,而再无更深的用途。于此目的,通过交谈学习语言的原初方法,不仅够用,而且它具有最省时、最适宜和最自然的优点。因此,就语言的这一用途而言,我们可以说,方法不是必需的。

💫 语言的学习只能是通过阅读和交谈,而不是通过背诵几个作者就能学会的;人的脑袋里面一旦装满了这样一些东西,他便预备了做书呆子的材料,因此容易成为一个书呆子。

💫 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一切可以知道的东西都塞给学生,而在于培养他对知识的爱好和尊重;在于教给他正确的求知方法,使得他在有心向学的时候可以提升自己。

| 主要资料来源

《教育片论》,(英)洛克著,熊春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编选者介绍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哲理》

周国平 选编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2月

拜访西方两千年中最有智慧的头脑,

和他们一起对话,为成长答疑解惑

周国平精心选编并撰写导读

36本哲学经典,26位哲人

一本系统的哲学启蒙之书

在人生的道路上,

做一个自觉的思考者和践行者

延伸阅读

“给孩子”系列:留一套可以传世的书给孩子

世界哲学日 | 周国平:如何有章法地“爱智慧”?

当孩子发出“天问”,谁来解惑?| 周国平《给孩子的哲理》面世

周国平:哲学家们是怎样看待人生的?

周国平:我们都是幸存者 | 对生命和灾难的哲学思考

童年是哲学的高光时刻,但这是种需要唤醒的天赋

周国平:可悲的不是SARS,而是SARS之后一切照旧

周国平: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周国平: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