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43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当代教育家》2022年第9期
封面人物 专访
全景式数学创始人 张宏伟
全景式数学教育,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教材建设的一种更为鲜活有趣、丰富完整、指向全人的幸福数学教育。
全景式数学曾被誉为“代表了未来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方向”“更好的培养学生思考力和创新力的课程”,受到中国教育台、《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30多家媒体报道。
全景式数学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当代教育家》聚焦全景式数学的倡导者张宏伟,听他讲述了全景式数学的丰满细节,分享全景式数学团队的精彩案例。
全景数学“第一公约”
time
《当代教育家》:张老师,您认为目前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张宏伟:
问题肯定是有的。比如,如何落实2022版新课标理念,就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一直在一线耕耘的数学老教师,我最关心的、最希望解决的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和心理问题。
据教育部《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四年级就有超25%的学生为数学焦虑,而且随着年级升高这个比例也大幅度提升,到了初中,竟然超过40%。数学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居然成了许多学生心中的焦虑源,这真的很让人心痛。
《当代教育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孩子对数学缺乏兴趣,的确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针对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全景式数学如何解决呢?
张宏伟:
学生不爱学数学不仅是兴趣问题,还涉及孩子学习过程的安全感,数学学习尊严感、自信心,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和认识,对数学本身的理解,还有对数学的社会性心理暗示等等,我把它们综合起来,称为“数学观的问题”。
我称之为“全景式解决”,全景式数学对课程教学各个方面的建设,都会指向这个问题的解决或改善。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优先捍卫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信心和好奇心,让孩子真切地感到学习数学是幸福的。”这是我们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更是我们不可逾越的红线。
我们还把这个“优先捍卫”辐射到对应的家庭教育,建立了一个全景式数学教育第一公约——
每次上课前,每次辅导孩子前,要把自己和孩子的心境调整到极佳状态,给孩子最大程度的安全、自由、鼓励、尊重和信任。不计较孩子一时的对错,鼓励他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尊重孩子在学习上所有不逾越底线的想法和行为,珍重孩子跟我们共处的那一段宝贵的生命,努力让每个孩子感觉到自信和愉悦。如果做不到,也绝不让他产生负面情绪。努力让孩子因为数学学习感到幸福,是我必须优先落实的第一要务。
因此,我们学校绝不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兴趣、信心、自由和尊严去教学。同时,我们还联手家长和搭班教师,想尽各种办法,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方式,重塑孩子数学学习的“心理场”——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找到合适的方法,人人都能学好数学!让“我能学好数学”成为每个孩子的信念。
当教育者心里始终上着这根弦,在环境建设、课程编制、活动设计、教学实施,以至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自觉朝向,如此,就能更大程度保障孩子的数学学习情绪、数学学习心理、滋养数学情感等,促进孩子心性、精神的健康成长。
数学须“浪漫”
time
《当代教育家》:您提出了“数学学习的浪漫阶段”,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学数学也要足够“浪漫”才行吗?
张宏伟:
全景式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学习的浪漫阶段”,源于怀特海提出的“浪漫、精确、综合”三个学习阶段。
“浪漫阶段”是学习的第一阶段,是直接认识事物并开始领悟的阶段。比如儿童在生活世界、在新奇的大自然中,主要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学习,观察、接触、经历、感受和认知事实,断续、模糊、零碎地又整体地体验种种可能性。
“浪漫阶段”的学生不受任何成人所谓的“知识”的限制,他们自由探索世界上种种未经探索的可能联系,为未来精细化学习积累了大量、丰富、零散而又有无限联系可能的实际体验。这一切都是随后精确阶段掌握知识的基础。当然,在传统教育,尤其是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是没有这个阶段的。
数学课程的结构也应该是“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统一;而且,这三部分课程的设计编排也要螺旋循环式上升和阶梯式攀登。
但是,当下小学数学编排的大都是精确课程和综合课程,课程和教学结构还不完整。数学课通常直接从精确阶段开启,教学也常常强调甚至全部聚焦在数学的精确和综合学习上,往往浪漫阶段的课程和教学设计严重不足,更谈不上三种课程之间的真正融合。
“浪漫课程”设计的缺失,致使学生精确学习之前(以下简称“学前”)的浪漫体验、直接感知很不充分、很不系统,这是造成一些孩子学习数学困难,不能完整、全面、深入地认识数学和理解数学的重要原因。
《当代教育家》:全景式数学如何“浪漫”起来呢?
张宏伟:
这个问题很好!全景式数学尝试突破传统的空间、时间和内容,把课前、校外的浪漫知觉活动全部纳入课程和教学范围。同时,我们构建了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三个阶段的“大课程”,系统设计贯通小学各项数学内容的“浪漫课程”,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始生长点,并未学先用,长线浸润,联合后续实施的“边用边学”“学后续”构成一个用中学、学中用、学用合一的完整过程和体系。这样可以让数学更加通俗化、生活化,更有利于儿童利用生活经验去发现数学、研究数学。还原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丰富性、多样性,让儿童阶段的数学体验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样貌,养感知、养经验、养积累、养背景、养基础、养实践、养觉悟、养数学眼光、养数学地生活的能力……
《当代教育家》:前面您提到了“数学的结构和线索”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在我们的印象中,数学知识是“串联”的,它有自己固定的逻辑和学习顺序,这也能改变吗?
张宏伟:
是,数学知识的确有自己的逻辑顺序。但是数学本身的逻辑并不等于数学教育的逻辑,也不等于数学教材的逻辑,更不等于数学学习的逻辑。我们尊重数学本身逻辑的同时,也参照儿童认识世界的一般逻辑,更遵从儿童学习心理和认知科学的规律,结合我们自己童年的学习,并基于大量教育实践,对数学课程和教学的结构进行微调和重组,在所有的实验校均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后,接下来,是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正方形的面积。目前,国内所有的教材都是在上一学期先学习周长,下一个学期再学习面积,这是按照“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数学逻辑编排的。但是大家可以回归到儿童真实生活中,去观察:
孩子对周长和面积哪个更敏感?10岁左右的孩子是对物体的面关注、使用更多,还是对周长关注、使用更多?
当然是面积!比如幼儿就会在大小不同的饼干中,抓取更大的那个。孩子经常感受和比较,谁的手大,哪张纸大,哪张桌子大,哪个房间大……但是比较、认知周长的情境却很少。
另外,长方形面积公式也比周长公式简单易懂。
为此,全景式数学颠覆了传统的顺序,先学面积,再学周长,而且是面积周长两部分融合,一起对比,一体推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还改变和优化了一年级上册先认识长、正方体,下册再认识长、正方形传统的编排。逻辑也是一样的——你能一节课不提“长方形”,把长方体教了吗?不可能的!我们认为面不离体,体不离面,我们把长方体和长方形的认识合在一起教,让孩子用正方体在纸上印和描出六个面,同时认识和对比正方体和正方形,学生不仅初步认识了正方体和正方形,而且对面与体的区别和联系也认识得更加“全景”!依次类推,我们按照同样的结构和思路教学“长方体和长方形”“圆柱、圆球和圆锥”……
非传统数学
time
《当代教育家》:透过这些精彩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能感受到您34年一直扎根课堂的力量!我还了解到,全景式数学在实验校开设了“非传统数学”校本课程,并亲自执教南京赫贤学校的非传统数学,我很好奇,您的“非传统数学”指的是什么?为的是什么?
张宏伟:
我们把这个校本课程命名为“全景乐园”,它不仅仅是“非传统数学内容”,还包括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历史文化课程、数学实验、数学戏剧等。
“非传统”数学是相对于传统小学教材中编排的内容而言的,是传统教材中缺乏的一些数学前沿等内容。最前沿的和新的数学根本没有进入到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我们的孩子看到的都是中世纪的数学,看不到新的数学、前沿的数学啊。但,我们全景式数学早已走在教育的前面。
我从2011年就开始探索从“非欧几何、模糊数学、逻辑初步、运筹初步”四个系列,尝试引进非传统数学内容,到了2014年,我们就完成了1到6年级的非传统数学课程架构,我称之为“数学前沿和数学经典的童化科普”。
以非欧几何为例,我们让一年级的孩子能够浪漫体验拓扑,二年级孩子看见分形,三年级孩子看到“黎曼”,四年级孩子看见“罗氏”,五年级孩子看到莱洛三角形(鲁洛克斯三角形)、莱洛多边形、莱洛多面体……
比如大多数人认为,车轮只有做成圆的才能走得稳,因为圆的直径处处相等,车体与地面的距离恒定。但全景式数学五年级为孩子介绍了莱洛三角形,他们就会发现,莱洛三角形车轮一样可以让车轮与地面保持等距,且莱洛三角形兼具圆的等距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现在有很多工业零件都是用了莱洛三角形或者是莱洛三面体。很多孩子从此对车轮世界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全景式数学的魅力,就在于用数学打开和丰富了学生看世界的视野:只有见过莱洛三角形,他才能用莱洛三角形看轮子这个世界;只有见过“分形”,才能用“分形”看这个世界;只有了解过模糊数学,才能用模糊数学看这个世界……
《当代教育家》:您衡量、选择小学校本课程内容的标准和依据又是什么?
张宏伟:
首先它的设置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契合课标所倡导的课程资源开发要求。
课标规定了我们必须教什么,但它没有规定我们“不许教什么”,而且课标面向的是全国所有地区的孩子。如果有的孩子学习完了课标内容意犹未尽,那么我们就不能为他们提供好玩又有挑战的拓展内容了吗?
小学数学内容、实施方式等选择的最终标准到底是什么?是我们手里拿的那本数学课程标准蓝皮书吗?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追问,这本蓝皮书又是为谁制定的?毫无疑问,是孩子。
其实,最终标准是我们在课堂里每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是他自己想成为的家庭、社会、国家需要的接班人!“这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的真切需要”才是我们选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最终的标准和选择。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把选择的基本标准从“聚焦数学的后续学习”中跳出来,细化成三条基本原则:
需要——课程是孩子当下生活、认识世界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数学);喜欢——内容要有意思、好玩,学生喜欢参与,愿意进一步挑战;能学——符合儿童当下的认知规律,孩子有能力学好、玩好。
《当代教育家》:在不加重孩子身心负担的前提下,引进一些新的学习内容,这一点实施起来是比较难的,全景式数学团队是怎么做到的?
张宏伟: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引进新内容,首先要高效落实国家课标,为课堂和学生减负。我们基于课标大模块整合了小学教材内容,构建了“大意义的整体教学”,形成了整合后全景式数学课程结构体系,我们称之为“全景式数学地图”。
2021年7月,我们对“数学地图”进行了全面升级,可以让孩子学得轻松快乐又扎实。据调查统计,同样是高质量教授完国家课程,全景式数学实验校可以至少节约20%的课时。这20%的课时就是我们的拓展空间。
我们把拓展内容划定为选修模块,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量力而行。我们还把很多好玩的拓展内容编辑打印成“全景数学悦读库”或者推荐相应的数学绘本等,供学生在课外完全自愿、独立自选阅读,不占课堂时间。不评价、不干涉,无任何任务、要求和约束。
这些学习内容没有约束、完全自由,但孩子们很喜欢,因为它们常常超出学生的“常识”,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研究数学的好奇心,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这里又指向了“全景式数学公约”和第一要务。
聚焦思维的教学
time
《当代教育家》:大家都说数学教学归根到底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除了引进这些开阔数学视野的内容,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这一块,全景式数学教育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张宏伟:
引进拓展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开阔视野,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知识储备是思维的物质前提”,学生习得的数学是否丰富和完整,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着数学思维的广度、系统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引进拓展内容就是在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更多的物质,涵养更丰厚的智力背景。
全景式数学首先将学习的重心从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取,转移、回归、聚焦到数学思考能力的系统培养上,不断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努力启发心智,开其慧根,变数学知识的教学为启智增慧的数学教育。
同时,全景式数学补上了传统教育教学中忽视的“数学思维的触发和定向”阶段的内容,完整了人的数学思维过程。比如圆锥的体积教学,通常教师会直接提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去比较、去推导。但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学生拿到圆锥之后,如何自己一步步想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去研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起点,是思维的触发和定向阶段。
全景式数学重建了这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自己琢磨和经历,要研究圆锥的体积、用已知研究未知。老师会引导学生回顾已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再已知中寻找与圆锥相似(相同)点更多的形体——圆柱体,接着在众多的圆柱体中选择相同点更多的圆柱体(等底等高的)……我们补上了“找门”的阶段和策略,变“从师父领进门”为“学生学会自己找到那扇门”——这种思想和方法是更上位的,且能有效移植到全新领域中,有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全景式数学还推出了“思考方法的课程”,让学生觉悟自己的元认知,引导学生习得更上位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力特别重要的内容和路径。
《当代教育家》:您在南京赫贤学校设计的全国第一家“全景式数学体验馆”,据说是学生最喜欢的去处之一,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张宏伟:
全景式数学体验馆是我们全景式数学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一部分。体验馆的布局、操作台、学具厨、展示柜、课桌、软环境都是我设计的。配备学具近300种,里面还有几十种我们自制、自创学具,学生成长书系配套书目300余种,而且这些学具、读物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孩子要是没玩够,借到家里玩上几天也没问题。
如此,我就是想给小学生提供一个“做数学”的天堂,最大化地还给孩子用身体全面、完整地感受这个世界的机会和权利,尽力扭转传统的数学学习局限于“脖子以上”的局面。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全景式数学体验馆,不仅仅是学生的数学实验室,还是教具学具室,学生上课教室,学生数学魔法室(含个辅),部分数学教师的办公室和临时研讨室,达成了多功能的全景实现。
《当代教育家》:全景式数学教育在学习方式上还有哪些做法和举措?能具体说一下孩子学习的方式和场景吗?
张宏伟:
全景式数学教育中“全”字的含义除了上述“全身心、全方位、全时空学习”,另一重含义是“好的、科学的、适合的学习方法全纳”——就是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丰富、完整和完善。数学教学面对的是人,每个人都是具有人类共性又独具个性的个体,只有更为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个性丰富的孩子。我们会在所有可能的学习方式中寻找、评估、匹配当前的孩子、当下的内容、当下的环境等教学场的元素,努力为孩子定制更丰富、更适性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们尝试重构学习时空,把改善后的传统课堂学习方式和离校、离开教师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坚持跨领域学习,坚持在真实的实践中学习,坚持定制化学习,坚持长线浸润式学习,坚持戏剧化学习,并将这五条学习主线贯穿始终。其中,我们基于全课程实验在2011年就开始了跨领域学习的探索,我们在2015年已经构建好一到六年级的数学跨域项目课程架构。又经过六七年的完善,现在有着非常成熟的跨域数学项目课程系统和实操经验。
全景式数学教育在坚持上述五条学习主线的同时,不固化于某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倡导教学方式“以万变应万变”,探索出了更为丰富的定制化学习方案。我们根据内容、环境、时间来调整和定制适合不同孩子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适切地学习、个性地学习、如其所是地学习。
在我们南京赫贤学校,以及全国的全景式数学实验校,老师、家长常常会看见如下的学习情形。空旷马路上,一些孩子,有的臂弯缠着测量绳测量,有的昂首正步行走,有的专注地盯着手中的秒表……千米的概念就这样挂在了孩子的脚上,缠在了孩子的手臂上,进入孩子的眼里,融入孩子的身体,刻在了孩子的心里。
教室里靠墙的长柜子上,摆满豆子、食盐、油瓶、口服液、硬币、天平、砝码、台秤……孩子在下课后可以随手掂,随意称,随意摆弄。在经意与不经意间,1克、1两、半斤、1斤、1千克等“质量感”在孩子心中逐渐成形。
五年级的孩子用铁皮盒、橡皮筋做音乐盒,随意弹拨。三年级的孩子不停翻阅英汉字典、汉语词典,研究centi(厘)、milli(毫)、meter(米)、gram(克)等;研究“分毫不差”“咫尺之间”“退避三舍”“不积跬步”……数学和数学的学习完全可以很感性、很具体、很好玩、很火热、很浪漫!
《当代教育家》:全景式数学教育,给数学教育加的定语是“全景式”,刚才您谈到了全景式数学教育的一个“全”,您能整体概括地简介一下全景式数学教育的内涵吗?
张宏伟:
“全景育全人”。就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致力于建设更为鲜活、有趣、全面、完整的数学教育,培养全面、完整、幸福发展的人。
《当代教育家》:最后一个问题——全景式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您认为全景式数学教育还有哪些方面还要继续完善?
张宏伟:
好的教育永无止境。全景式数学教育在数学学习内容的丰富与完整、数学课程的跨域融合、数学系统的学习方法课程建设、捍卫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信心,实现幸福学习数学等方面须要进一步完善、简易、精致和经济(首先教师和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是财力和物力),同时,我们计划升级和完善自己摸索出学习方法系统、学习自评系统和资源系统(包括导航式学本、相应的环境工具资源系统等),给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好的支撑,更有利于我们的老师幸福自如地教,我们的学生幸福自如地学。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