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常熟UWC联合创始人王颐:要从这几个层次,培养有方向的孩子!

原标题:常熟UWC联合创始人王颐:要从这几个层次,培养有方向的孩子!

看点 越来越卷的美国本科申请,说到底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简称常熟UWC)联合创始人王颐看来,选择美国大学,关键在于适合与否, 而不在排名;且被顶尖名校青睐的学生,都有一个宝贵的特征——“方向感”。如何培养有“方向感”的孩子?以UWC为例, 王颐为我们阐述了培养使命感,提供多样化社交和广泛接触面、以及包容接纳的重要性。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Jennifer

美本越来越热,申请越来越卷。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简称常熟UWC)的联合创办人 王颐看来,焦虑、急切能够理解,可如果仅是秉持功利心,往往事与愿违;唯有清醒认知、找准方向,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王颐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UWC

及CWA世华学校的联合创办人及董事会副主席

哈佛中心(上海)执行董事

王颐本人与国际化教育,可谓结缘良久:1989年,赴加拿大皮尔逊世界联合学院(Pearson College UWC)学习;199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学士学位;又在牛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他热衷于教育事业,长期义务支持UWC的发展,并躬身教育实践,熟稔学校管理。在国内,更是深度参与了 常熟UWC、CWA世华学校等校的创办。

前一阵子,王颐结束长达一个多月的美国暑期访校之旅回国,外滩君前去拜访,收获了满满的干货与灼见。

他强调, “方向”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教育不仅是为孩子求得一张名校入场券,还要帮孩子更好地适应留学及未来的变化。从学校的选择到申请,从高中衔接大学,到走向社会,有方向的孩子才能最终走得长远。

王颐最为看重的,还是培养有方向感、有内驱力的孩子——这是核心,美本申请则是水到渠成。

听完王颐的分享,我们会对美国本科教育的择校逻辑,以及孩子高中阶段最需要做的准备,有更透彻的了解。

美本申请,

别再盯着排名不放了!

在王颐看来,美本择校在国内一直有种很单调的取向,即看排名,但其实这是误区:排名众多,但并不“贴心”,榜单能反映出的信息极其有限。

1.美本之间,落差“平缓”

试想,如果只有“哈普耶麻”算好学校,那么问题反而简单,没什么好纠结。但优秀的美本非常之多——不但数目可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落差还不大:

排名靠前的学校与排在其后的学校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可能在学生总体水平上略好一些,但这个落差并不大,是一条平缓的曲线。跟国内“清北复交”远远甩开其它学校非常不同。

所以对于美本而言,排名的意义没那么大。

2.学校类型比排名重要

“美本”绝不能当做同一副面孔来看,按照类型划分,至少有 私立研究型大学、公立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专科学院四类不同的本科院校,体验相当不一样。

而体验是非常主观的事情,孩子首先要问的,是自己向往怎样的环境、适合什么类型的院校,这些方面考虑清楚前,“哪个学校更好”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比如,孩子喜欢什么规模的学校?有的美本动辄数万人,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院,有3.2万本科生; 而文理学院通常仅有1千多名本科生。

有人喜欢规模大的学校,因为有更多元、更丰富的社区;有人喜欢小规模,因为那里往往有更高的师生比。

在一个上万人的大学里,所有的学习生活都靠学生自己,所以学生的独立至关重要,而在小型文理学院,学生可以得到更多关注。

3.体验与合适,才是最重要

又或者,是去文理学院还是研究型学校,是去城市还是乡村?

比如文理学院与大U,体验非常不同。地理位置上,前者一般坐落在“村”里,风光旖旎,适合读书做研究;后者多在大城市,但有人耐不住寂寞,更喜欢大城市。

学习方面,文理学院的学生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关怀,比如在文理学院读书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化学实验的步骤非常清楚;相比之下,大U可能会提供一个粗略的框架,学生要自己弄清楚如何设计和执行实验。王颐指出, 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城市或村镇?大而多或小而美?更多的帮助抑或更多的自由?这些问题排名统统回答不了,得问自己……要么,做点调查、问问别人。

王颐讲了个小故事,说以前遇到一个学生,决心去西北大学,问为什么,答曰:有个室友去了觉得很好玩。王颐笑称“特别好,这个理由有说服力。”总之,很难定义什么是更好的学校,但总会有更适合的学校。

顶尖美本,

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无论按照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美本无疑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存在。不过,我们怎么理解美本?

1.以通识教育,培养T字型人才

美国的大学数量多,但理念近,一言蔽之: “通识教育”。尤其是对照英本“专才”的理念来看,这种特征表现得很明显。

王颐指出, 如今我们迎来所谓VUCA时代,而通识教育,恰恰是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最好方式。

美本通常认为,中学生是不具备选择专业的基础的。因此,入读美本时,学生一般都没有定主修专业。直到大二下学期,学生才需要选专业。而即便方向确定,美本教育主要还是通识的骨架,会给予学生最大的选课自由。

美本学生专业课程一般只占50%,剩下的课程是通识教育和选修课。

“其实,学什么没那么重要,但学好很重要”,王颐表示,谁能指出10年后哪个领域、哪个职业最热门呢?学生最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要想学好,学生需要有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美国人口普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73%的人表示,他们毕业后所做的工作与本科专业没有相关性。这种趋势在未来会愈发凸显。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每5年会做调查,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十种工作能力——2015年到2020年内容略有变化,但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始终列在首位。

这便是通识教育的逻辑所在:致力于培养“T”字型的通才,不是单单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而是要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深度,亦有广度。如王颐所说, 未来有价值的工作,一定是复杂的。

2.美本选拔的多个维度

读懂这种理念,也就贯通了美本申请的逻辑——既然是栽“通才”的树,最开始找的,当然也是“通才”的种子。

大学都 关心学生长远成功的潜力,而不只是高中和大学成绩。美国的大学并不希望学生穷尽所能去读书,而是应留有一些余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到了大学后,不希望学生拥有这么丰富的教育资源,却只是想着“考试合格”,那就太浪费了。

大学也非常关心学生的兴趣和活动。美国的大学看重孩子是否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资源和机会,“折腾”点事情出来。

“这个事情不需要很大,不需要上电视或者得奖,大学不关心外部的评价,关心的是学生有没有这种兴趣点。如果一个学生在进大学前从未‘折腾’过,那么招办很难相信,他在大学会折腾出什么。”

学生的性格和特质当然也非常重要。美国的大学可被看做一个开放的社区,有着海量优秀的教授和学生,有着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所以美本也自然会青睐心态开放的孩子,另外还包括学生的成熟度、性格、领导力、自信心等等。

最后,大学希望学生 能够对社区有所贡献。更直白一点讲,是关于社交。“对于一个学生,大学非常关心的是其他同学愿不愿意做他的室友、做他的朋友,能不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我们希望来的学生能实现1+1>2”,每个学生都应成为社区的一份子。”

王颐表示,不是说成绩不重要,但美本归根结底并非学术性选拔。“常熟UWC的孩子也常有30多分(IB成绩)进顶尖学校的——可见,一定是他们身上成绩之外的特质打动了招生官。”

也正是由于这几个不同维度的考量,才形成了美本千人千面、多彩纷呈的局面。

那么,在异质、多元的优秀之下,学生们是否有共同点?王颐提到了一个特别关键的词, “方向”。他甚至强调, 个人发展方向是孩子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学生如果没有明确的个人发展方向,很难获得顶尖大学和学院的青睐,也难以在留学期间获得很好的后续发展。”学生有了方向,就会有抓手,就容易发力,让大学看到发力的状态。

可是,刚刚不还说美本并不急于学生确定专业么?所谓方向指的是什么,又该如何培养?

有方向感的孩子,

如何培养?

原来,王颐所说的方向,指的并不是具体的专业或领域,而是一 种志趣、一种价值观或者一种追求。

就“方向感”而言,UWC的学生其实正是特别鲜活的例子。

看常熟UWC某个视频,一位非洲国家的小姑娘自信郑重地说,未来要做该国的总统,一改故土的面貌。乍听此种发言,不免令人错愕——但王颐只是淡淡一笑:了解这个学生的人都会清楚,她的话是认真的。其实在UWC的优秀校友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不同质、有方向的孩子如何培养?王颐从三个层面解释UWC的做法:

最高的,在于 使命的层面。

UWC创立之初,便致力于“通过教育,联合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从二战后(1962年)创办至今,从亚非到拉美,一以贯之。

也许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slogan”,但能称作“使命”,一定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难的还是把理念落到实处。气候的变化、时代的冲突、环境的考验……这些看似宏大的议题,因何走进孩子的生命?

有个例子很直观:常熟UWC每个月都举办一个全校活动叫 “全球问题论坛”,王颐有次也有参加,大受感动——来自北非的学生,讲述自己国家的恐怖组织劫持当地女孩的事件,学生们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些事件,并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学生参加全球问题论坛

“很少有学校愿意花这么多时间,让全校的学生听来自北非不知名角落的故事,但这是真正的国际化教育。”王颐指出,这跟我们通常所讲的“模拟联合国”还不一样,它不是一个模拟出来的情况,而是真实发生在地球上、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学生所共同连接起来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和激情,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调动身边的资源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大学非常看重的特质。

当然,王颐也承认,这种使命感需要志同才能道合。所以他坦言,如果觉得只想读书考IB高分、觉得这些全球的事情与己无关,那么来UWC的意义不大。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层面:学生群体的筛选。

UWC是很特殊的高中,王颐很形象地称之为 “迷你版文理学院”——除了规模、课程难度上的区别,管理模式相差无几。 他笑道,很多美国孩子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家,但UWC的孩子早早地经历过大学那点事儿,在美本校园常常做“头头儿”。

常熟UWC

而UWC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恰恰是学生本身。具体来说,以常熟为例,既有中国各个地区的孩子,也有全球100多个国家委员会招来的外国学生。

背景多元,而又共同认可UWC的使命——这样一个学生团体,当然会激发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以及学习动力的勃发。孩子们在同龄人中间汲取力量,塑造价值,寻找方向。所以,“在常熟UWC,学生会觉得,社交才是最重要的。”

疫情这几年,海外学生无法到常熟UWC学习,但王颐此次带来一个积极的信号:“预计明年,很多国家的学生能够重新回到中国。”这对多元的学生群体与学校社区构建,无疑是利好消息。

第三个层面,是 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广的接触面。

王颐从自己的经历谈这个问题,曾有人问他对天文的兴趣是如何得来的。他回答,其实正是从小接触,可能就是去北京天文馆时喜欢上、迷恋上了。

学生时代痴迷天文的王颐

小初时,他读的学校很普通,但有较多的可支配时间,初中恰逢百年不遇的天文大年,哈雷彗星到访、超新星爆发、日环食……他找到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天文书刊,如饥似渴。父母虽然不懂天文,但还是全力支持他的爱好。

王颐认为, 接触是所有志趣的起源。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方向感,其实就是因为接触面不够广,还没有找到让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学校能做什么?很简单,给孩子足够的资源和接触面:丰富的课程、琳琅的社团、好玩的活动、有趣的同学,还有一定的自由……

教师也很重要,UWC作为IB的发起方,可以从全球5000多所IB学校招老师,外教比例高达2/3。这是个很夸张的数字。

优秀的老师,往往是助燃器。王颐对一位同学印象很深,“她有些内向,像很多孩子一样,小时候被逼着学钢琴,但从未喜欢”,来常熟UWC后,受老师感染,对音乐着了魔。由于基础不太好,学IB音乐其实挑战很大,她妈妈一开始也比较担心。

但这个孩子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在校期间,对音乐持续“发烧”,组建乐队,在学校的各个活动上做指挥,成了全校曝光率最高的学生之一。毕业后去到美国学习音乐。王颐说,这就是被好老师点燃、找到方向的例子。

当然,还要 对孩子的方向表示最大限度的宽容。

王颐记得一位UWC的同学曾跟他请教物理问题,言语中显露着大学才有的水平。仔细一问,这位高一学生已经把加州理工本科入门的物理和数学都自学完了。

学生说自己想做些科普视频,因为觉得好多物理老师没有把概念讲透,他打算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开始做,帮助中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王颐欣喜道,太好了,你赶紧去做吧!

“如果在别的地儿,这孩子早被拉去参加奥赛了,但他基本没参加过比赛,只是单纯觉得物理有意思。”最终,他用自己的天分去帮助他人,“其实这才是美国的学校尤为看重的”,王颐补充道。

UWC的升学准备

此次拜访王颐,意外的收获是更好地了解了常熟UWC的大学升学情况。UWC从不公开此类数据,坊间消息其实一直是模糊统计,遗漏颇多。

2022年的美本录取中,常熟UWC学生拿到的 顶尖大学和文理学院的录取全国数一数二。光是芝加哥大学,就录了6个。

这或许就叫,情怀与实力兼具。

1.用心做教育,是升学的基础

在王颐看来,把教育用心做好了,升学结果是水到渠成。因此相比规划,他一直更鼓励学生真正在高中阶段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把一定的时间精力花在“折腾”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只有规划而无内驱力的孩子,王颐也见过很多,他们即便成功进入了大学,也非常的迷茫,找不到方向。“有的学生选择经济学,可能只是听说这玩意儿应该有用,但你问他对经济学里面哪个分支、哪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回答不出来,因为没有真正的兴趣,只是在努力扮演一个好学生罢了。”

2.升学,学校确实有“加成”

说来“骨感”,但有些高中自带光环。常熟UWC创校的第一年,美国高校就陆续过来访校,最早来的有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大老远跑过来,就想看看你是真正的UWC,还是说只是挂牌。”令王颐有些惊奇的是,他们第一年就录了常熟UWC的学生。

光环往后发展,是UWC和高校间共同的信任基础。

去年早申阶段,芝加哥大学和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把常熟UWC的申请学生都录了。一所著名文理学院寄来一封感谢信,言简意赅:贵校的推荐信是所有学校中最有质量的,学生名副其实、见信如见人。

这里面其实也透露出美本录取的一个新的趋势:大学招办越来越看重学校升学辅导老师的推荐信。

推荐信不好写。学生是谁,跟别人有什么区别,独特的地方在哪……这些都要在信里很清楚地展现,不容易。

而常熟UWC的优势之一在于,学校升学指导总监之前是藤校招办的负责人,在招办“屋子里”待过,懂得如何帮助招办了解学生。

推荐信要展现学生特质,但又不能太“过”。真实、客观是UWC的一贯准则。没有这条原则,不可能得到高校的信任。从这个层面讲,王颐 不建议学生对自己进行过度包装。

“招办很清楚有产业在帮学生做包装,”比如现在的很多科研项目,“但大家要理解,美本的绝大部分招生统一由招办负责,并没有教授和专业人员参与。所以说你跟着某教授署了个名,招办不会去看论文,也不会找教授研究这个多牛,但可能会怀疑这里面有多少是你的东西。”

总而言之,学习是学习者的事,但升学这件事儿,学校确实有加成——一个良好的口碑,一个专业的校内升学指导团队,事半而功倍。

王颐也明确地说,常熟UWC会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规模。且明年随着海外学生回归,学校在国内的招生数目还会有所下调。今年秋季早申UWC的学生较去年增长了70%以上。

“我们没有继续扩大的想法,办好学校太难了,最重要的,永远是质量。”

或许,一所好的学校,也应该始终有自己坚持的那个“方向”。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