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开设恋爱课,教育部:鼓励!

原标题: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开设恋爱课,教育部:鼓励!

全文2161字,阅读约需2分钟

近日,

武汉大学的“恋爱心理学”课

一度“火爆”全网。

在网络流传的一张照片中,

武大阶梯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

连台阶、过道上都是人,

甚至教室的窗台上、窗外都“挂”满了

来听恋爱课的学生。

△武汉大学的“恋爱心理学”课程爆火。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微信公众号

随后,

#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开设恋爱课#、

#教育部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

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网友们纷纷表示:

早就该有了!”

“起码养成正确的心态……”

近年来,

很多高校开设了各种新奇课程,

以恋爱课受到的关注度最为广泛

早在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就开设了一门名为《婚姻与爱情》的选修课,课程设定84人上课,实际报名接近500人。

2015年,郑州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爱情心理学”的选修课,开课即被报满。

2016年,天津大学名为“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的恋爱课程正式开讲,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武汉大学自2012年开设的一门“恋爱必修课”,至今仍是学校的“爆款”选修课……

所以,与婚恋有关的课程,在高校里已经不算是稀罕事了。而恋爱类课程的设置,也不是学校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呼应了学生的真实需求。

教育部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

近日,教育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

一项调查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开设恋爱课。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在表白、相处及异地恋三方面。如何解决恋爱中的矛盾和分歧、如何面对感情的结束是大学生最希望学到的内容。

教育部在答复中就下一步工作考虑表示,鼓励高校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学生深刻领悟“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的重大意义。

教会大学生

如何识别爱、表达爱、维护爱

暨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张将星表示,“婚恋观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方面互动形成的。”用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影响个体婚恋观的形成有三大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如果想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多系统共建的教育体系是必需的。

张将星还提到,学校开设了恋爱必修课,但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到位,仍然很难达到美好的设想。“我认为这个工作需要所有老师参与进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反思能力、提高他们的心智化水平,从而有助于他们在婚恋选择中做出选择并保护自己。”

“目前大学生基本没有接受系统、全面的婚恋教育。一些大学生受到情感问题的困扰,产生的后果也较严重,轻则荒废学业和前途,重则可能违法犯罪。”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表示,希望高校开设婚恋课传授给大学生选择对象、夫妻相处、生儿育女等系统的婚恋知识,培育他们正确的爱情婚姻观,促进他们将来婚恋美满、人生幸福。

恋爱课的目的

绝对不应该仅限于学习恋爱技巧,

而是了解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

负责任地对待感情

恋爱课不论从德育还是其他专业视角来看都是需要的,但不能夸大恋爱课的实际效果。因为会不会恋爱、是否成功走向婚姻,更主要的条件是当事人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这绝对不是一个学期的课程就能改变的。

性格和价值观并不是通过选修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培养起来的,而要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影响下自然习得。

成年的大学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如何相处,甚至不负责任地对待男女感情,确实会让学生本人感觉苦恼。 大学里开设恋爱课,讲得好自然很受学生欢迎,也很有价值。

其实,

除了婚恋类课程以外,

很多大学生还在评论区

表达了对新课程的强烈需求

比如,有人希望设置职业规划课,还有人希望设置性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等。这些呼吁体现了最真实的“刚需”,也反映出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中被忽略的部分。高校应该认真听取学生意见,适时把这些课程都“安排上”。

当然,开设一门新课程,不能为开而开,更不能开了就算。在课程设计、师资配置等问题上,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学有所得,感到“解渴”,把响应学生呼吁开设的课程,逐渐打造成叫得响的“金课”。否则,为了应付任务而随随便便开设一门课程很简单,但把新课上成“水课”,就纯粹是浪费资源了。

此外,大学生们对恋爱课、职业规划等课程的需求,也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中,而是更加宽广,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长远的计划。这样的需求,是严肃而重要的话题,值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现在,教育部门提出了倡导,学生表达了需求,那么,接下来就看高校如何“接招”,把满足学生“刚需”落到实处了。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南方都市报、红星评论、羊城晚报、长江日报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 “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