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经院·微心理】生活中的心理学——结伴效应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总会有人觉得一个人专注的做事学习更为高效,也会有人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行动,一起去图书馆学习或是一起讨论题目。前者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而后者的心理活动可以称作“结伴效应”。

按照官方解释“结伴效应”为在结伴活动中,两个人或几个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时相互之间会产生刺激作用,个体会感受到对方给予的压力,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也就是说当你和其他人一起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明明两个人不是竞争关系,可是在受到其他人带来的压力的情况下,反而做的会更好。而老师所喜欢使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大法和课余学习小组的妙招也是依据此效应,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结伴效应,也称共事效应,它是指多个人一起做事的效率和结果与一个人单独做事的效率和结果显然不同。但是结伴效应并不完全具有积极意义,结伴效应分为正结伴效应和负结伴效应。

正结伴效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阳光长跑时和室友一起在柏林蓝操场挥洒汗水,在美丽校园的角落打卡,最后一起拉伸,回到宿舍,不仅完成了任务,也保证了每天的健康运动;去图书馆学习时,和朋友一同预约一张桌子,提早规划好学习任务,一起去感受图书馆学习和阅读氛围,学习效率up up;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在分工合作的同时,为完成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工作效率更为提高。

而负结伴效应中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而在现实中也存在着此种问题,比如在小组活动中,大家互相推卸责任,最后导致小组工作效率低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好好反思自己是否陷入了负结伴效应的怪圈。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多人协作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要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积极的正结伴效应,避免负结伴效应的干扰,阻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

到底是“一大于多”还是“多大于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积极,所以当我们陷入某种怪圈的时候,不如转变一种思维去看待问题,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如果能一起合作,共同努力,激发各自潜能,达到正结伴效应,那么三个臭皮匠的力量可能就会和一个诸葛亮的力量那么大。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多人合作时,如果大家都尽自己所能,不推卸责任,相信这样的合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文:刘紫璇

排版:吕高远

审核:路京明、朱伟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