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辍学少年变身西安小有名气的包子铺老板:通过双手实现目标

他曾是贪玩的辍学少年,如今成了西安解放门街道辖区小有名气的包子铺老板。

少年:放弃初中学业走进技校

侯沈涛,1990年出生,是渭南市白水县水苏村人。1997年,侯沈涛成为水苏村小学的学生。

侯沈涛说,他小学时的成绩不错,尤其数学成绩很好,但他始终没想过学习是为了什么,也没有想过自己未来的职业、志向。比起学习,他更喜欢和伙伴们聊天、玩耍。“扇包子”、摸鱼、挖螃蟹、捉知了……

2003年,侯沈涛小学毕业,成绩不错的他考入了尧禾镇初中。尧禾镇初中离他家5公里左右,每学年300余元,学校有上千名学生。因为离家远,父母在学校附近以每学期70元的价格租了张架子床,他与十余名学生合住。每周五放学回家,周末再背一包馒头去学校,这些馒头是他一周主要的伙食。

初入初中时,他的成绩在年级算中上游,但他上课就困,下课却精神头很大,所以成绩直线下降。2006年,16岁的侯沈涛在上完初三上半学期后退学。同年,父亲将他送至西安一所技校学习汽修。

青年:工资由290元涨到五六千元

2007年,侯沈涛从技校毕业,经同学介绍在西安市西二环的一家汽修厂做了学徒工,每月工资290元,管住不管吃。他每天中午花3元吃碗面,下午花1.5元吃份凉皮。那段日子,他的汽修技术也在不断精进,也攒了一些钱。2008年初,他的工资涨到了400余元,之后超过了1600元。

在侯沈涛看来,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老技工,虽然每月三四千元,但要养活一家老少,也很紧张;而自己1600余元的工资,只有他一人消费,怎么都花不完。很快,他和同事迷上了网吧,时不时就去打通宵,然后第二天接着工作。侯沈涛说,那段日子,他仿佛不知疲倦,攒的钱基本都用于上网了。

2009年,汽修厂前任厂长找到侯沈涛,称他在榆林有朋友开了汽修厂,缺工人,问他是否愿意去。工资待遇虽没有提高,但侯沈涛觉得自己从小除了白水县、西安市外,其余城市均未踏足,便决定出去闯一闯。

2012年,随着侯沈涛汽修技术的提升,他的工资已涨到每月五六千元。那一年,他22岁。

放弃:为家庭放弃汽修事业

在侯沈涛工作的榆林某汽修厂东面,有一家加油站。1991年出生的榆林姑娘高海霞,是加油站的一名工作人员。

汽修厂和加油站位置相邻,两家单位的员工常常联谊。2009年至2010年,侯沈涛与高海霞相识,感情也迅速升温。9月底,他独自送高海霞回宿舍,一路上,他们谁都没有开口,在快到高海霞宿舍时,他牵住了她的手。他们在一起了。

2011年,高海霞告诉侯沈涛自己怀孕了,侯沈涛说“咱们结婚吧”。很快,侯沈涛的父母为他准备了11000元彩礼,高海霞的父母为图吉利,收下了6600元,并为二人准备了被子、衣服等。侯沈涛觉得没有房、车,委屈了高海霞,但她说,“别急,咱们努力,一切都会有的。”12月,二人在水苏村举行了婚礼,30桌宾客为他们送上了新婚的祝福。

2012年5月,他们有了一个女儿。高海霞在水苏村带孩子;侯沈涛在榆林汽修厂工作。那是他们在一起后,第一次长时间地分开。2013年初,高海霞说,“回来吧,为了家里和孩子。”他同意了。

“白水有两样特色东西比较知名,一个是苹果,另一个是包子。”侯沈涛说,父亲从西安的亲戚处了解到,西安人很爱吃白水包子,于是决定找人教他做“白水包子”。2013年8月,他从榆林的汽修厂辞职,8月底,他在西安解放门街道附近,开了一家“白水包子铺”。

转行:从每天卖十多笼包子到卖上百笼

2013年8月底,侯沈涛的内心忐忑不安,因为他从未做过包子,如今却在西安开了一家包子铺。店铺租金每月3000元,他的父亲按5000元每月的标准,帮他找了名老师傅教学,他和高海霞都不知道,开店是否能包住开销。

按照老师傅的教授,侯沈涛和高海霞每天凌晨3时开始准备,5时30分左右开始营业,直到11时许歇业。下午向老师傅请教,一直学习到晚上11时左右,第二天凌晨3时又重新开始准备新一天的工作。

开业一连五天,侯沈涛始终不知道自己的包子是什么味道,他想尝一尝,但每笼24个,每天十多笼的包子,总是还没出笼,就被顾客订光了。开业第6天,他拾起一个掉在地上的酸菜包子,吃了口,自言自语道,“味道不错。”

半年后,侯沈涛和高海霞正式学成出师,他们的包子铺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逐渐成为解放门街道辖区的知名小吃,高峰时每天能卖上百笼包子。

邻里:十年始终如一 实惠且美味

9月24日上午9时,华商报记者来到西安市东七路与尚俭路附近的白水包子铺,店里店外挤满了买包子、吃包子的顾客。

市民孙女士说,她是2018年前后在附近工作的,每天早上经过时,都会买一个包子。2020年前,他们家的包子1元一个,稀饭1.5元一碗,后来食材涨价了,价格上调了5毛钱,“他们家的包子一直都很大,皮薄馅多,我吃一个包子,喝碗稀饭,饱饱的。”

“没想到如今还有2元钱一碗的稀饭,1.5元还能买到这么大的包子。”市民张先生说,他是渭南人,小时候经常吃白水包子,豆腐包子、茄子包子是他的最爱,浇上一勺店里的油辣子,香得很。他一口气吃了4个包子,“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在附近居住了二三十年的崔先生说,侯沈涛的店铺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近十年来包子始终如一,个头一直都是那么大,馅也一直是那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老板人很实在,大家有啥意见都愿意告诉他,他也愿意去改进,“常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不仅是把他当包子铺老板,更把他当朋友。”

收获:通过双手实现了一个个目标

9月24日中午12时许,华商报记者见到了侯沈涛和高海霞。侯沈涛向记者出示了收款码,当日有近400笔收入,不少收款到账信息都显示着顾客已数百次到店消费。侯沈涛说,他每天能卖近2000个包子,其中大部分都是辖区的回头客,“大家都信任我,我不能辜负大家。”前些日子,他因家中有事关了一周店,“回来时,很多顾客都说,‘几天没吃上包子,怪想念的’,那一刻,我心里暖呼呼的。希望能将这店铺一直开下去。”

侯沈涛说,从上技校到卖包子,一路走来,他感到很幸福。2010年,他收获了爱情,2012年,他拥有了家庭。2014年,他和高海霞首付44万元,贷款35万元购买了130平方米的新房。2017年前后,他们还完了房贷。2017年,他们又生了一个儿子,他想给高海霞买一枚钻戒,但高海霞却让他将钻戒折为1万元钱,将这些钱用于家中的生活开销。前些年,他们为家中买了辆不错的车,“当时她说房、车都会有,我还不太信。如今,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 华商报记者 张鹏康 文/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