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良师沐我心,金秋谢师恩!

Teachers' Day

1

教师节快乐

*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

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

民族的希望。”

老师,是我们的筑梦者、引路人!

他们将青春年华付与三尺讲台,

手执三寸粉笔,

在一面黑板上书写大千世界,

教导莘莘学子,不为回报,

只是为了一份责任。

秋菊溢彩,桃李芬芳。在这收获成果又播种希望的美好季节,我们迎来了教师节。在这个美好的节日,向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师致以心底最真挚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真诚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漫漫求学路上,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也是老师引领我们成长,让我们成长为可造之材。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老师。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对老师总是抱以崇高的敬意。

古人尊师,不仅仅是留于言,更是表于行,将尊师的的意识融入了自身的行动之中。宋代游酢和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传为经典,蕴含了深刻的尊师之道。

我国古代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表现出古代人民敬天法地、忠君爱国、孝亲顺长、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天地君亲师”把老师排在双亲之后祭拜,可见古代人民对老师的尊重。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

古人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奉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准则,主张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终生尊敬和爱戴。

在礼仪方面,古人也表现出了对老师的充分尊敬。学生入学时先要行拜师礼,再给老师送礼,即六礼束脩,然后和老师互换礼物。学生送给老师的礼,只是名义上的学费,礼很轻薄,主要表现一种礼节上的敬慕之情。学生见到老师,要执弟子礼。在路上遇见老师要主动上前问候并站在路边向老师行礼,等待老师远去后才能离去。在家里或者学校拜见老师要行“四拜”的大礼,仅次于对父母的“八拜”之礼。古人对老师的尊敬可见一斑。

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老师的作用作了精辟阐述。老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人才算是成功的人,从而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第二,就是“受业”。老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去做事,让学生学得足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这个技能既包括文化知识,也包括技能手艺。第三,就是“解惑”。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知识,如何去做学问。

扬雄曾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老师要做好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做好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师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言行有度。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德行操守皆是至上,一言一行皆是门下弟子的榜样。

十五年来,三智书院聚集了一大批为我们“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他们传承千年古老文明,探究世界大势,用自己的学识与品格造就人才。

正是因为有老师们不断辛勤的付出,不断教书育人,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我们永远不忘师恩,值此教师节之际,祝三智书院的各位导师,及全天下的教师们节日快乐!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写春秋。老师们的汗水不仅打湿了衣衫,还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老师们的粉笔不仅书写了知识,还构建着学生的世界。我们怀揣感恩之心,送给所有老师最真挚的祝福。

再读《师说》,感念师恩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