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第3110季【青春课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我们

卷首:

《孟子》三章和《论语》十二章作为孔孟的经典内容,在中学教学是绕不过的话题,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多以单篇分析、逐句理解为思维范式,桎梏了内容深层意蕴的挖掘与生长。新课标理念下,语文学习的任务群模式重组课程内容,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每一堂课。以大概念为核心,周忠玉老师对《孟子》三章和《论语》十二章的整合性教学,为章句式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把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作为系统,教学内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范式走向自由。文学与历史交融,小我与大国融合,思维力与价值观碰撞,实现活泼泼的课堂面貌。欢迎走进本期青春课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三章和《论语》十二章整合教学

授课学生

射阳县初级中学 八( 3)班

授课教师

射阳县初级中学 周忠玉

授课时间

2020 124

录音整理

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19级本科生 袁媛

第一部分 诵读《礼记·大学》片段导

师:我们齐读今天这节课的题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师:数一数几个字?

生:九个。

师:这九个字,我们数一数就出来了,不过,你觉得这几个字背后我们要学什么?

生:治国。

生:文言文。

(生一阵哄笑,教室里瞬间充满了快乐的空气。)

生:修身养性。

生:大道理。

师:我将你们的语言整合一下,就是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几篇文言文来学修身养性和治国的大道理。

是的,这节课要学你们又难又怕的文言文。但是,课前我思考,这节课的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我想,是一个冒险的旅程,是一个探索的旅程,也是我们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因为这里没有预设的答案,如果你还是用以前学习的固定思维思考下去,你也无法冒险下去,我们人人都要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师:我们齐读 《礼记·大学》 片段——

【屏幕显示】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生齐读。

师:说说我们这节课追求什么呢?

生:天下平。

生:治国。

生:修身齐家。

师:那这节课跟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生:懂做人的道理。

师:还有呢?懂得做人的道理以后我们会怎样呢?

生: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成为一个君子。

师:君子就是一个有道德、品德高尚的人。

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让家更和谐。

生:如何成为一国之君。

师:有追求!

(生哄笑一小阵。)

师:看来这一课,不管是在做人的修养上还是家庭的和谐上,还是在自己更大的梦想上,至少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如果你有更高远的理想的话,成为国家的栋梁或者国家的领导人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由我们自己掌控。一个人的追求有多大,将来你的成就可能就有多大。

师:第一站创新,了不起,说得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好,这个“格物而后知至”同学们可能不太理解。

【屏幕显示】

“格物而后知至”意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帮助大宗把采邑经营好了。

师:就是我们说的“齐家”,但这个家不是家庭的家。家是诸侯国的缩影,把自己的家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治理好。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能把自己国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协助天子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那刚才那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屏幕显示】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师:对于“身”我们都能理解,是“己”的意思。“齐家”的“家”就是采邑。我想了一下,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中国的个人的家庭,采邑就相当于各个县县委书记,诸侯国就相当于各个省的省长,再之后就是国家领导人。

来,我们今天要学的这节课跟这几个关键词有关:

【屏幕显示】

关键词一 修身

师:就是要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关键词二 齐家

师:就是管理好卿、大夫的采邑。

师:我们集体朗读投影中的文字,了解一下周王室、诸侯和家的真正内涵:

【屏幕显示】

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诸侯之下有家,首领叫卿、大夫,但在郡县制中已不复存在,作为政权区分于现在意义上的家庭。

师: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师:再来看看一幅图,好好看看,这是给你们“冒险旅程”配备的思想武器,这就叫“器”。

【屏幕显示】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

诸 侯→公 → 国

↓ ↓

家 →卿、大夫→ 采邑、食邑

↓ ↓

关键词三治国

《礼记·大学》 中的“治国”,指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师: 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我们今天这节课探讨的“国”的内涵可以从诸侯国推广到现代意义的国家。

关键词四平天下

师: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未来有志于做国家领导人的同学你要把这几句话记住。

第二部分 孟子三章中的治国之道

师:好!我们的冒险旅程第一站——走进《孟子》三章。大家看,我们学了《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一想,你现在能不能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三篇文章都谈到了什么样的话题?

生:都谈到了做人和治国的问题。

师:其他同学都认同吗?好,你说。

生:都讲了人生大道理。

师:那就是从做人上升到人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修身”。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都是在坚守自己意志的前提下。

师:坚守什么样的意志呢?

生:坚守心中坚定的信念。

师:这也是做人的某一种品质,就是意志坚定。请坐。

师:我发现了,同学们刚刚的冒险很有探讨价值,围绕你们发现的两个创新点,我们先抵达冒险的第一站,我们要探讨一下做人之道,或者修身之道,或者人生之道。在这三篇文章中,你到底悟到了哪些修身之道?或者,你悟到了哪些治国之道?

师:我们先说说孟子最厉害的是什么呢?

生:他不是一开始跟我们讲如何做人的,而是讲事例,这个事例或涉及到战争,或涉及到妾妇之道,或讲别人成才的事例,运用类比,将生活与哲理打通,形象巧妙,这样我们悟出道理来轻松得很。

师:现在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探讨探讨在这三章中读到了哪些治国之道,他是如何表现的?

(生思考三分钟)

【八(3)班课堂微镜头】

生:在《富贵不能淫》中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国家并不需要这样的人,所以君主应该把那些听从你、完全顺服你,但是没有自己主观意识的人去掉,这样的人对一个国家是不好的,即使这样的人是人才也应该把他去掉。

师:好,你刚才表述很多,但是核心有两层意思,就是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要想强大,分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第一要有行仁政的君主,而且君主还要会用人才,有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大臣贤士,还有外在因素最关键的是要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来自于有敌国外患的惊扰也不怕,这只能促使我们更加强大,我们要常怀警戒之下、忧患之心。

(生板书关键词)

师:其他同学有哪些句子要说?

生: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醒君主要居安思危。比如商朝就是因为太过安逸而灭亡,还有隋朝,还有吴国夫差被勾践灭亡,都是死于安乐,所以即使在现在的社会,没有战争,国家也要不断演练,提高自己的硬实力。

师:你说治国之道就是居安思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也是这个道理。你还举了一个事实论据,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例子来佐证你的想法,非常有力。还有没有同学再补充?

生:首先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如果君主能听士大夫的劝谏,那么国家会更加完美,如果不听,帮助他的人就少,这就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君主,在国内如果没有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侵略,那么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了。真正的君主要做到富贵不能迷惑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是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师:你讲的有两个核心的内容,第一个核心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讲的是人和,君主要做到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纳谏;第二个核心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面对外国的欺凌永远要不畏强权,不怕敌对国家的威胁,这就是“威武不能屈”。这是我们的治国之道。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要有目标、有行动、有敌人。从三篇文章中得知,治国就像做人一样,做人也需要有目标,光有目标也不行,还要有行动。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可以知道没有敌人也不行,有敌人会增加竞争,国家就会慢慢变强盛。

师:其实你已经把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孟子最厉害的地方,由治国把我们引向做人。治国之道中,我们国家也要有伟大的目标,我们国家的伟大目标是什么?

生:奔小康。

生:构建和谐社会。

生:依法治国。

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得真牢,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还有,就是我们要努力构建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生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在《孟子》三章中的确悟到了孟子的追求,但是你们知道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就是行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仁是指向人和,就是民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一个国家想要实现自己高远的追求,首先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我们今年就感觉到我们国家团结的好处、美国不团结的坏处,能感受到吗?

(补充中美应对新冠疫情的不同举措。)

生:能!

(生板书民心所向、上下团结。)

师:在第二章《富贵不能淫》里面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这个“仁”,这个“仁”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君王要行道、要仗义,这就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以民为本。君、民、社稷之间什么为贵?

生:民为贵。

师:什么次之?

生:社稷次之

师:什么为轻?

生:君为轻。

师:这就是孟子的以民为本。

(生板书以民为本。)

师:好,同学们,你要想成为这样一个有管理能力的人,就要有这种思想,那如何才能具备这样的思想呢?这就强调一个做人的问题,你在三篇文章中能够找到哪些修身之道、做人之道?

生:富贵不能淫,贫穷的时候思想不会改变,富贵的时候人性就会改变,由于钱财的富裕人性会改变。

师:贫穷、困难不能使我们改变自己的初心,在权贵面前不能改变本心使自己迷惑,就像扫黑除恶、反腐倡廉中有些人就是在金钱、权势面前迷失了本心。

(生板书坚守初心。)

师:其他同学想想做人之道还有什么?

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师:牢记什么样的使命?

生:不畏权贵,常怀忧患之心。

(生板书忧患之心。)

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好,请坐。

生:独当一面。

师:从哪里看到独当一面?

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师: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或者被贬的时候是怎么样才能独行其道,怎么样才能做好自己?

生:还没想好。

师:比如苏轼,他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他就安心做一个老农,自己畅游于山水,黄州的山水就成了他笔下的歌咏之物,《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一系列的文章就出现了,这是独行其道。他实现自己志向,能够为地方造福的时候,比如后来在做官的时候被称为“百姓之友”,苏轼题画的故事谁知道?

生:有一个人欠钱被告上当地的法庭,那时候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由太守来审这个案子,问他你为什么要骗人家的钱,他说是因为扇子没卖出去,苏轼就让他取了二十把扇子过来,在上面作画让他去卖。

师:有没有同学继续补充?

生:拿了二十把杜鹃团扇给苏东坡,苏东坡在扇子上写草书,画了几棵冬日的枯树、瘦竹、岩石,画了一个钟头把二十幅画画完了,给那个年轻人还账,那人卖完了非常感谢苏东坡。

师:当时苏东坡是什么身份?太守。一般冒充太守姓名可能会受到责罚,但苏东坡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以大书画家的身份在他的团扇上作画,被百姓一抢而空,这就是为百姓着想,这就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苏东坡,像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学习。

师:其他组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一个国家的君主不能像女子一样依靠母亲的训诫,一味顺从。丈夫和儿子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有自我的意识,不能过于的顺从。

师:有同学有补充,来掌声先送给你。

(生鼓掌。)

生:君主不能以顺从作为自己的道路,如果顺从的话是妾妇之道,如果有君主那样大丈夫的气质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子的大丈夫可以立为君子,君子也会得民心。

师:作为一个君主,除了有忧国忧民之心,要有仁爱之心,要有清廉的品质,还要具备什么呢?你们组还要补充什么词语?

生:独立人格

师:这个词提炼得太棒了!是的,必须要有独立的人格修养历史上,清朝为什么灭亡?你说说看。

生:慈禧在皇帝上位的时候,她就在皇帝椅子后面垂帘听政,皇帝听着慈禧说什么,小皇帝就跟着说什么,慈禧就掌握了实权。

师:作为君王如果不能独立地主持国家大事,人指使的话,如果受人指使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话那样还可以,但是如果卖国求荣或者说割土让地的话,你说这个行不行?

生:不行。

生:我认为治国就是要团结,不能人心涣散。如果说一个国家它没有一个统一团结的政权,那么早也会灭亡了。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团结?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人和就是民心所向,上下团结的确比如我们今年的新冠疫情,我们中国为什么最早取得全国性的胜利?这就是因为我们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有这样的一个阶段性的胜利。

同学们看,实有法家拂士,有敌国外患,同学们对于有法家拂士能理解,就是国内有法的大臣和辅佐君贤士,家有贤才这个肯定是好事,为什么说有敌国外患的侵扰,就能够让国家得以兴旺发达,这就要孟子在第三章论证这个观点叫什么?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只有不断的有别国的侵犯,然后我们国家才会怎么样?

生:不断强大自我

师:比如美国对我们虎视眈眈,特别是对我们中国企业的一个限制。特别是华为,任正非先生把荣耀忍痛分给深圳的公司,同时也是为了让荣耀更好地生存,同时华为也更有力量更集中地进行科研,因为现在华为走得特别艰难。但是我相信再艰难,他们也会挺过去,因为有我们强大的祖国做坚强的后盾,是不是?

生:是!

(生坚定有力地。)

第三部分 做人之道

师:同学们,现在再来看《孟子三章》,孟子的治国之道都提到了要做一个怎样的君主,但是我们要成为像君主这样的人,或者说像他们这样有远大理想的人,应该如何修身呢?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规范?在这三篇文章中有没有找到修身之道或者说做人之道,找找看,再讨论讨论。

生:我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悟出的修身之道是做个仁爱之人。

生:我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悟出的修身之道是上天要交付一个人重大的使命,必定会让他历经磨炼。

师:你领悟太深刻了。这就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周老师在读初三时,时常吟诵,并端正地写在笔记本上,用来激励我自己,现在几乎成了我的座右铭。

生:我在《富贵不能淫》中悟出的做人之道是要做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师:是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啊。

师:同学们,孔孟是一家,他们都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孟子被称为“亚圣”,他的治国之道、做人之道我们已经有所悟。那么孔子呢?孔子最厉害的是什么?

我们齐读两位中外名人对孔子的评价:

【屏幕显示】

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日本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和迁哲郎说:孔子是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

师:孔子他是从很真实地、很日常生活地跟他的学生在一起,、讲人性的真实的东西,同时也教他的学生和我们一些做人之道。你作为中学生,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更好的人,你从初一学过的《论语》十二章(节选)中读到了什么?

【屏幕显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节选)

生:学习的时候要经常去温习,然后这样子才能更好地获得支持。

师: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还提倡终身学习,有学习力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修身要安贫乐道。

师:那你对待贫困、对待经济窘迫的境况你是怎么做的?你能安于贫穷吗?

生:没有经历过贫困。

(学生都笑了。)

师:这就是我们现代学生的幸福。这位同学你说。

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君子要善解人意。

师:同学们,孔子的理想,始终围绕着“为学、为人、为政。”三个方面做努力,成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而被一代又一代人尊崇。

第四部分 孔孟儒家之道

师: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

【屏幕显示】

颜回:“仰之弥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我越看他越觉得高大,我越钻研越觉得他钻研不透,明明他就在我前面一点儿的,转眼我就落下很远,追也追不上了。

师:在颜回眼中,孔子就是一个神。在周老师心中,孟子是神一样的存在。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提炼一下你们心目中的孔孟之道。

生:守住清贫。

生:不忘初心。

生:表里如一。

生:早日立志。

生:本性不移、牢记使命……

师:好,希望你们牢记今天悟出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我们高声齐读课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课。

【学生课堂观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射阳县初级中学 八(3)班 侯雨桐

~~ 周老师高兴地来上课了。

周老师轻轻地打开课件,高兴地对我们说,今天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合课。 说今天的旅程会非常的愉快。

周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做人”“治国”四个大字,然后又在“做人”上方补充了“修身”,接着在它下面写了“人生”,又在它后面写了“之道”,之后就成为了“修身、做人之道”,最后在“治国”下方补充了“之道”,“治国之道”也完成了。

周老师先让我们结合《<孟子三章聊一聊治国之道,我们进行分析,提出观点,然后周老师就跟在我们后面,进行详细地补充。这时,我们同学的手一个个高高地举起,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分析着治国之道。分析完了就结合成一个四字词语,写在“治国之道”旁。紧接着它旁边就出来了“仁政之君”“不屈之才”“识人善任”“不畏强权”“居安思危”“善于纳谏”“知行合一”“目标远大”“志向远大”等词。这时,周老师突然想到 苏东坡传》中苏东坡为一个人画扇子的故事,听到这我想到前几天开苏东坡传》读书报告会时,我曾经读过这个故事。于是立即弯下腰去寻找《苏东坡传》,打开它,从后向前翻,因为以前看时标记过,所以很快就找到了。周老师让我读出来,我就服从命令,迅速地读完这一故事,又得出了治国还要“以民为本”。周老师又想到今年过年新冠疫情的事情,又不禁得出治国还要“上下团结”“众志成城”,周老师让我上黑板,把这几个字写下,于是我就很荣幸地代替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些字。

后来就是谈论“做人修身之道”了。在这场活动中,我举了好几次的手,终于有一次被周老师看见了。我结合了大屏幕上的“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得出了做人修身要“不怕困苦”,我又高兴的把这词写到了黑板上。其他同学战斗的也非常激烈,最后得出修身做人之道是:博闻强志、守住清贫不忘初心、表里如一、早日立志、本性不移、牢记使命、博学、惜时如金自我反省温故知新、豁达乐观、待人诚信、思学结合等。

最后,貌美如花的周老师给我们的“战利品”——课堂板书,留了影,一堂愉悦而又难忘的语文课就这样结束了。

治国齐家平天下实录

射阳县初级中学八(4)班 刘浩

本周,周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修身之道和治国之道”的 《<孟子三章文言文及《论语》的整合课,我颇有感触。

修身方面也就是做人方面,有说要诚信友善,有说要归顺他人,有说要性格坚韧。我认为做人要学会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表明了只有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还要学会珍惜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爱学习的心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干能干完的事,时间是不等人的,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做人还需要诚信善待友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远道而来,也是件快乐的事。

治国方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认为人和尤为重要,因为打仗的是士兵不是天和地,治国还须讲仁政,只有行使仁政的君主,人们才会顺从他,而不是被兵器所逼,如果那样的话,国家灭亡是迟早的事,如果君主没有仁政到了一定程度后,连他的亲人也会背叛他,治国还要会赏识人才和大臣,一个国家的繁荣兴旺离不开君王身边的贤士与直言不讳的大臣,这样才会把国家管理的更好。治国还须要自己的独立人格,作为君王如果总是受他人帮助是不行的,否则就会是一个傀儡,自己要明辨是非,再与贤士与大臣的意见综合起来,会更好。

经过了这堂课之后我懂得了不少治国、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或许现在没什么用,但在将来一定会对我们有十分大的帮助,且不仅是单单这两个方面了。

【实习教师课堂观察】

修身与治国

——《孟子》三章和《论语》十二章整合教学课听课反思

扬州大学 袁媛

周忠玉老师将《<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篇课文以及《论语》十二章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议题。教学过程分为诵读、治国之道、做人之道、孔孟儒家之道几个部分。学生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找出《孟子》三章的共同点是都谈到了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接着让学生思考在这三章中读到了哪些治国之道、做人之道,学生踊跃发言,老师进行引导补充,总结出了识人善任、不畏强权、居安思危、善于纳谏、知行合一等治国之道和博闻强志、不忘初心、表里如一、牢记使命、惜时如金、自我反省、豁达乐观、待人诚信、思学结合等做人之道。

整合阅读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性突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探究性的特点,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语文课程的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相比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初中整合阅读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速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丰富课程形式,完善课程体系等。

周老师的课十分注重内容的整合,并由《孟子》三章和《论语》十二章中的修身、治国之道延伸到现实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纵观周老师的这节群文整合教学课,文化育人功能突出。

桂相平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中提出“群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多篇课文对比,建立一个让学生比较、辩论的对话环境,让学生在辩论的环境中互相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周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了深度对话,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师生认知相互影响融合,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思想,使得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层层深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实习教师简介】

袁媛,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级本科生,射阳县初级中学实习语文教师,指导教师周忠玉。在校曾参与校级科创项目并结项,获得校长奖学金,道德模范奖,学业优秀奖等荣誉。

周忠玉老师与袁媛老师合影

【周忠玉

简介】

江苏盐城射阳县初级中学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语文湿地青春课堂主编。

盐城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第七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盐城射阳站)主持人,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射阳县初中语文兼职研训员。

全国语文微课国家级一等奖,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省级一等奖,盐城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课,在湖北、河北、浙江等地开设公开课及讲座。

参与、主持四个省市级课题,已结题两个。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文章20多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第3期封二重点作者。研究项目“初中古诗文同质异文整合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获得2021年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出版专著《周忠玉青春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13例》。

THE END.

策划:语文湿地@ 青春课堂编辑部

卷首:严文君

编辑:袁媛、陆佳

终审:周忠玉

制作:冯小晗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尤其强烈谴责以 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

感谢阅读,点个“在看”再走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