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天津皮革工业学校——1980年顺应时代而建的行业中专关注

原标题:天津皮革工业学校——1980年顺应时代而建的行业中专关注

我的第一学历为中专,是从天津市重点中学——天津一中高中毕业后,通过全国高考考上的,当下提起来“上中专”是不是给名校出来的毕业生栽面了。

1、历史背景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专业技能教育,重视知识分子。由于当时原有的大学,学院等高校有限,启动完善了一小批原721大学,职工大学,但教学条件有限,高考的大学录取率非常低,基本在3%以下。1979年改革开放,各地各企业引进新设备,新生产线,采用新工艺,新管理方式,猛然发现企业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1979年以前,天津各区,各大工业局,成立本区域,行业系统的721大学,职工大学。这种工学结合的学校,基本为了落实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关于《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从此而形成的在工厂工人中招生,最后回到工厂的职工大学班。边学习,边实习,毕业后直接充实到企业,作为技术管理骨干。

1980年,各大局内的行业公司又响应号召,经天津市第二教育局批准,又纷纷成立了一批降级规格的管理人才培训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适时加速人才培养,以充实一线管理,新技术的使用和开发。他们唯一特点就是都是多重管理,学校隶属于天津市第二教育局,教学从属于各大工业局教育处,行政隶属于各大行业公司,两年学时,毕业后定制为中专学历,干部成份,进入企业从事管理。到 1990年,行业各企业上、中层技术和管理负责人基本都是这些大中专人为骨干。

其实,中专教育早在1951年后就开始了,学制源自原苏联,以行业办学为主,培养中级管理人才。一直是9年义务教育后直接上的,1978年开始改为高中毕业生上中专。而当时的中专,那数量也是极少的,还不及当时的技校,更谈不上什么规格了。

各区,各大工业局开办的职工大学,721大学,校舍基本还算完备,但规模基本和现在的小学规模差不多,有一个独立的教学楼,基本没有什么体育场馆。而行业企业公司办小一号的中专学校,从校舍,师资,办学经验都是一片空白,基本都是找到本行业的一个厂房,车间,小办公楼作为校址,因此比较简陋,不具备当下学习必须具有的教室数量,活动空间,实习车间。这些大学和中专的技术师资源泉,大都从本行业的技术工程师,管理干部,技术工人中寻找,特殊专业基础课老师聘请各大学的老师兼任。由于资金和师资有限,规模都不大,也只是一两个班级而已。而这种现象只维持了区区几年。后来学业调整走向正规,渐渐合并学校,提升办学条件和规格。

随着高考录取率的提高,1985年左右中专招生又改回初中毕业生了,中专的地位开始走低。1997年之后,中专生不再包分配工作,报考中专的考生人数迅速下降,造就了一部分学校停办或并校。大部分原先的中专师资人员最后归于以工业局为主题的职工大学。

2、中等专业学校

2022年当下的中专,是培养技术工人的,相当于80年代的技校,但毕业即失业,自我找就业渠道,因此大部分中专办学模式都是3+2,三年后经考试,进入大专学历学习。让社会上遍布大专以上的学历“人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使是初中毕业,能考取一个中专,那个荣誉不亚于现在的985、211,那时候刚改革开放,全民经商,可谓是百花齐放,人们干劲十足。因为当时的中专生是干部成分,包分配工作的,所以不少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尤其是家庭比较困难的考生,放弃考能参加高考的高中阶段,选择考中专。这就给人们一个印象,考中专的学生大多数是优等生,而那些能考上中专的考生,一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80年代的中专生是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他们有的还没有毕业就被单位预定了。而且他们就业的单位全是国营单位。这种热度,现在的研究生是很难享受到的。

特别是农村户口的学生,因为考取中专,就可以把户口转成城市户口,那时候城乡差别不是一般的大,城市都是给与基本口粮和购买票据的,这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那时候考学校都不愿意报师范学校,因为都想经商,有很多分数达到大专的师范而情愿填报中专学校,中专学校在当时有很多,比如:税务学校,财校,粮校,团校,物资校,建材学校,林校,邮政,交通等等。还有我们这样大行业企业中的皮革,塑料,橡胶,机电,水利,电力,家电等专业学校。那时候中专学校读出来包分配工作,所以叫上了中专就是上了天堂,不好好学习也不要紧,因为毕业了不愁找不到工作。毕业出来进了这些系统工作,只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还未全部向市场经济转变。只可惜,好运不长,国企改革后,有些系统后来也可以说是解散倒闭了,很多人在90年代和00年代初跟随着企业一块相继失业了。

我正赶上这个年代,上的是中专。我是从市重点高中天津一中毕业后考上的,当下提起来酷似为名校出来的毕业生栽面了。不像现在,一提中专,低人三等,不及大专,三本。过去的中专,相当于当今的二本,当时大学的录取率是1%,到我在这届的中专,也是在5%的排行内(当下天津的大学录取率为80%,如何对比?)可惜,如果你学历上还标识“中专”,那你就没资格提升自己的档次了,好在这批人中专技校毕业后又在社会上再学习,补上了大专,或大本的学历

我当时高考成绩离高考大学录取分数现差6分,只能选择中专,这也是我母亲的心愿,因为中专上学是发津贴的,每月 15 元补贴(当时工厂学徒工为17.5元) 而上大学的自费用会更高,当时父亲被当时的政策性下放到农村老家,下乡务农挣每日2角的工分,上大学的挑费家里真的是负担不起。

3、天津皮革工业学校

想当初,八十年代,穿皮鞋和皮衣是当时年代的高档品,彰显个人身份,而且,购买皮鞋,皮衣是要托关系找门路的,还得有类似紧缺商品电视,冰箱,自行车等同的专用内部购物券“鞋条”。当年的天鞋的“百合”女鞋,四皮鞋的“海河“、六皮鞋“喜鹊”三接头皮鞋,二皮鞋厂的“一枝花”女鞋,天津皮件厂的“冰宫”皮衣等等,都是抢手货,都是国家级名牌,还出口国外,而这个生产行业就十分走红。这就是办公地点在和平路与哈密道交口,大公报原址的天津皮革制品工业公司,下属31个企业,包括制革,制鞋,皮件,皮革化工,机械,劳保皮件,鞋楦厂,另外配套的还有供销经理部,皮革研究所,皮革学校。当时的公司经理姓陆,退休后,很快就改成了李树堂经理(处级)。

天津皮革工业学校,始建于1980年8月,是全国第二所涉及皮革专业学校,建校地点为南开区三马路50号。隶属于天津皮革制品工业公司,业务和招生隶属于天津第二教育局和天津市二轻局教育处。专业设置制革、制鞋两个,学期也是两年制。建校初期分为大专一个班(先期已上一年的721学员)、中专两个班,两年全体毕业后又招收高中毕业的中专两个班,再后每年招一个初中毕业的中专班。后来制革专业由于下马污染行业而停办,制鞋专业又在隶属于天津轻工学校里又维系了几年。

学校最多时有学生120多人,8名专职教师、8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17名教师兼。

高考后在家等分配学校,蒙圈地被天津皮革工业学校录取,当时都不知道这个学校在哪?是学什么的?学后干什么的?

但由于家里没有社会关系,只能无条件服从,拿着一张手刻字版面,后加我名字的录取通知书,在南开三马路找了好几个回合,楞没找到学校大门。

由于找不到50号的门牌号,也看不见学校的招牌,我,以及我的许多同学,都几乎在一个时间段内不停的在徘徊,寻觅心中神圣的学校。

最后按照临近的门牌号推断,在一片沿街破旧的小平房群的路边,找到了一个带门洞和小院的唯一的二层小破楼,别说没有学校的牌子,门口没有任何标识都没有,典型的一个民宅。

此时,也有几位同龄人前来询问,进去看看吧,门洞下是个传达室,询问后告知可以进去。这里根本看不出学校的模型,里面还在装修,上了从小院中空的台阶上,到了二楼找到了三间有桌椅的房间,才肯定这就是一个学校。因为我们是第一批学员,这原先是天津第三皮件厂的小厂房改建的,小二楼应该是凹型,凹进去的空间地下是一平房,就是我们的食堂,对面一楼是所谓的实验教室,提供制鞋工艺的,类似现在私人做鞋的小作坊,原先放两个小转鼓的制革实习室也没正式启用,都到工厂实习了。

其屋顶是一个二层露台,上面有一块面积大约八十平米的空间,应该是我们今后课间“放风”的场地。

学校总共北边只有三间教室,都在二楼分别是甲班。乙班,还有一个721大学,都是第一届,二楼东西两侧还有各有房间,西面是小间医务室,中间大间老师办公室,靠里是校长室,临近有一个教室,给与了早先从工厂考入的721大专班。

东面两间教室并列,给与中专班,中间空间作为公用走道,放置了一个兵乓球台,成为学校唯一的体育器械。

这个学校有两个关键设施根本没有,也无处可立,一个是卫生间,一个是活动操场。

学校没有操场,体育课活动在距离一公里左右的南开中学的新操场,当时是刚刚由南开体育场划给南开中学的,平日你想进去都不允许的。

卫生间学校也没有(很难想象当时是如何克服的),同学们下课往500米马路对面居民区的公厕,(现在还在)或学校后面穿过狭窄的胡同到南开四马路(300米),靠近南开中学旁的的公共卫生间。

课间这出了学校管制的空间道路之中,算是初入社会的我们开始学会抽烟,递烟。

第一年主要学科是高等数学,外语,政治,化学。到了第二年,各四十多人的甲乙两班有划成了革班和鞋班,主学制革工艺,皮革化工,制鞋工艺,皮鞋设计,皮鞋制作。

化学课上课地点是在当时离校很远(10公里),西沽公园附近的大学里,当时叫河北工学院化工实验室,现在的河北工业大学老校区。

革班实习在天津制革厂,刚一进门那叫一个味呀,都是捂着鼻子参观,后来渐渐适应了,同学们都成了工厂“临时小工”,也会跟工人们一样,都是干着拉车扛皮子的苦力活,同时在臭皮子味道浓厚的车间吃喝了。而鞋班实习就简单了,校内一楼小实习教室,坐在马扎和老师傅学手工做鞋。教室画图学设计了。专业技能老师是早先已有多年的京津制革厂和天津制鞋厂的厂办技校临时请来的。

两年后1982年秋季,我们三个班同时毕业,全部分配到企业各工厂内。(极个别的凭着关系跑单了)。学制3年的拿到的毕业证不再有721的标识,以职工大学为毕业证,是大专。我们2年的是中专,当时的毕业证还是手写刻板印刷的,用的是全市统一制式的中专毕业证红皮封面。拿到社会上,露一露也是挺牛的。

同学名单:王 燕 王 霞 王树莹 尼津芳 王慧秋 杨宝红王志强 陈家祎 段宝良何安喜郑 力 彭卫国 郑建民 蔡军伟 陈 静 于亦军 李桂君 刘爱萍 汪 哲 周 杰 张玉焕 高 鸿 刘 刚 李晓平 梁吉珍 黄桂发 龚德生 吕 萍 李庆祥 高宝云 陈俊祥 张淑新 张志明 张坤花刘建茹 曹静丽 吕秀明 翟宏奎 焦淑华 王 平 张连起 陈建梅 龚树林 牛履仁 刘艳杰 刘慧忠 张卫华 杨宝红王 凯 李德锁 王 萍 张春生 王和平 李 昭 杨跃明刘美环 孙 健 张丽萍刘慧茹 李勇凤 张文凤刘润三胡 方 于美霞 陈凤霞 李会来 王文杰 张善吉 王宝山......等等。还有一些已经极少和大家联系,记不得名字的了。

依稀还能记得建校初期的老师:山西当兵复原的郭书记,丁元海校长,杨乾萍副校长,马云飞副校长,郑广(化学)教导主任,后任副校长,后来的仇凤山校长,团书记闫国红,图书管理员李金凤,住校老师岳永钤(数学),马克中(数学),李武兴(外语,政治,后任二轻职大校副校长,轻工学院副校长),张建东(制革,后外企技术顾问),余宗彦(制鞋),李万忠(英语),制革谷师傅,还有我忘记的老师和师傅,还有医务室的贾大夫(后去南开医院),杨大夫(后去皮革经理部).........

当年毕业拍照,我去了,时间早,去了对过的姨家坐一会,这一会时间,革班的拍照完毕,因此班级合影没有我,后悔没跟鞋班一起拍照,最后弥补遗憾只有用现代科技方法,让老书记歇会了,脸皮厚点,我占了他的位置,跟老师和同学合个影了。

拿了这学历我是不知足的,还没出校门我就报考了唯一社会报名的大学——通过广播函授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后形成组班的面授,在天津南开分部,学校不断发展,即形成现在的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前身,毕业证上校长标识为天津市当时的副市长,姚峻。也是本校中专生拿到大专学历,提升工资的第一人。后来我也知道,我是除了一个残疾人高出大学分未被录取进入本校外,我的录取分数在第一届里也是第一的,为此自己也挺后悔,再加一点力,自己的现在结局可能,我所只是可能,会有所不同的。的确,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在各单位还是最有优越感的,当时是看学历不看能力的。

第三年1982年,招了两班,两年后每年各招一班,为初中招生,1990年与二轻工业学校合并后留下极少数教师,维持制鞋研究室,最后中专部1995年停止了招生和办学,人员现归化入天津轻工技术学院。

学校原址一度为津轻人才培训地,后拆迁,拓宽南开三马路的道路,形成天津的内环线,此地现为开放式广场公园——翔宇公园。

我们80年上学是学校没厕所,都是去马路对面的公共厕所,40年了,2020年这个厕所原地还在,当然后期已经改造了。

由于毕业后都分在一个行业了,只可惜当论资排辈,从大专生吃香时代,轮到了我们中专生开始有建业了,部分开始当上了车间主任,科室科长时节,开放经济,促使乡镇企业开始发展,这个行业的原加工点渐渐高薪收罗我们行业的技术人才走穴,低价买入工厂能用的二手设备,争夺国家企业生产订单,国家企业开始走下坡,再加上去除污染企业,厂房变成居民楼房,行业逐渐走下坡,开始转业、停产、下岗,工厂都拆除了。行业都没了,我们这些栋梁们去哪谋生呀?我们的同学大都成了下岗员工,自谋职业。

但同学们还保持相互交流,沟通,打听的比较频繁,包括后几几届的学友。所以,同学们的联系都很频繁,至今大都有联系。形成我们当下最要好的同学之中,就我们这届两班80来人,已有7对同学相互结成连理,一直稳定生活至今,随着年龄增加,体质也不断下降,心脏搭建支架的已有多位,故去的人也有5-6人了(包括一对同学夫妻),以后见面聚合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毕业后,我肯定是经历全校师生后期最多的岗位,天津第三制革厂,天津皮革制品工业公司(生产科,企管科),天津皮革技术研究所,天津制鞋厂,天津中环制鞋厂都正式干过,此外,外资,独资的皮革方面的工厂也干过,经历的多了,了解行业的兴衰,深深怀念学会掌握技能的母校--天津皮革工业学校。撰写这一段文,就是给大家一个四十年前的回忆罢了。

1982-2011,近三十年后同学首次聚会场景。

1982-2022,四十年后都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同学们,什么时候再回首?还有多少能够来的?

感谢李武兴老师提供线索,感谢同学们提供的回忆

曾在天津轻工技术学院担任副校长的李武兴老师评价,天津皮革工业学校已经成为过去,然而它在天津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办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它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人才紧缺急需培养的重任,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可用的技术骨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