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经济学专业到底学什么?

原标题:经济学专业到底学什么?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经济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他的就业前景,错过的同学可以私信我查看哦~

今天馆长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经济学专业学什么。

经济学专业学什么?

1. 课程方向

经济学一直是留学生出国就读的热门专业之一。各院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大纲可能会因为侧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基于研究层面及聚焦领域,都逃脱不开以下几大方向:

  •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从字面意思即可知道,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体中最基本单元(个体、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着重点是在需求与供给如何影响他人,达成交易,并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或者反过来,价格怎样决定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这是经济学里面最贴近生活的一门课,很多同学会觉得比较好懂。通过学习微观经济,你就能把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理解现象产生背后的真实原因,馆长认为这也是经济学最大的魅力和有趣之处。

图源:google

其研究主题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成本及市场均衡)、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博弈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

  •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相比微观经济学来说,难度稍大一些,它是以整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并且透过一般均衡理论 “从上而下”检视经济的总和与互动。这些总和包括了一国经济体的总投入与产出、失业率、以及通货膨胀,还有消费和投资总和等,同时还专注于财政及货币政策的研究。当你学了这门课,就能读懂很多国家层面的调控政策,也能比其他非专业的人多一些思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

其研究主题包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

英国国家统计局宏观数据:10年物价通胀率

  •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三者的结合,它由挪威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R.Frisch)于1926年提出,主要教会我们如何利用统计的方法,通过手中的经济数据来描述事物的运行规律,或者预测它未来的走势。比如很多专业人士预测股票走势就是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拉格纳·弗里希

  • 劳动经济学 (Labour Economics)

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在市场中雇佣劳动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观察雇佣关系下,雇员与雇主之间的互动,如何形成劳动市场或就业市场,并影响到这个市场中的薪资与就业,包括劳动力的需求供给、失业、工资、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收入两极化、歧视等。这些内容对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劳动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务方面的指导意义。

  •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基础,探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及利用问题,主要是基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进行展开,教授国际贸易和收支理论、贸易政策(关税、贸易壁垒)、国际金融理论(包括投资、汇率)等方面的内容。

  •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发展经济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渐形成的。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殖民体系的崩贵,在世界上形成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面临着如何谋求发展、摆脱贫困的迫切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对此产生了兴趣,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相继发表了许多颇有见解的论著。

与其他经济学领域较大不同的是,发展经济学更加侧重结合社会与政治议题作为研究基础,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元经济结构、外资的积累利用、人口问题,农村改造和乡村发展、工业化问题、工农业发展战略、技术革命和技术引进、国民收入分配等。

其中的前三者,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专业最为核心的课程,一般为专业必修课。即便到了博士阶段,核心研究基本上还是这三门。这三门课建立了经济学最基础的分析框架,其他所有与经济相关的专业都是在这三门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图源:伦敦大学学院(UCL)

图源:伦敦政经(LSE)

除了以上几个方向外,其他课程可能还包括: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但这些细分领域通常也都是基于上述几大方向展开的。各校具体的课程大纲都会有所差异,主要要看研究领域及学术侧重是在哪一方面。

2. 学习难点

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是每个人要做的最重要决定之一,因为那将会决定你要遇到的人,甚至未来有一天会选择的职业。

所以在申请递交之前,了解清楚意向专业的课程内容、难易度,以及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如果对课程内容的难易度理解有偏差,到最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深陷学习的泥泞和沼泽中,无法“上岸”;但如果提前有一个明确的认知,知道今后将面临的挑战、需要具备的潜质,这时候若你仍然义无反顾,相信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你也将无所不能。

下面,馆长就来聊一聊关于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一些难点,以及想要深入学习这门学科,你需要拥有哪些个人特质。

经济学曾被很多学习A-level的学生推选为最难学的一门科目;也有人说,选择经济学,证明你是一个勇敢的人。

虽然是社会科学,但经济学学习却融合了大量数学、统计、经济模型及原理,同时还要学会应用到现实世界,懂得不同学科语言的转换,是一门不那么容易上手的学科。具体来说,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 需学会推导公式,并回归现实问题

大家都知道,学习经济学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但经济学中的公式推导不仅仅是数学计算,还涉及到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现实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在于如何选择变量。合理地假设前提,且这个预设如何与现实相符合,是需要证明与解释的,最后要用结论表达:推导结果能或不能说明某个问题。如果不能回归现实,那再多的理论推导意义也不大。

此外,经济学家研究问题都会借助各种模型来演绎现象背后的真相,但模型毕竟是死的,而现实中我们所面对的数据却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甚至可能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足,所以在对它们进行处理和分析时,需要格外细致,学会判断。

  • 理解大量经济模型,有时甚至靠直觉

如上所述,经济学中有海量的模型工具,如 Loanable Funds model,AS- AD model,IS-LM model等等。面对一个经济现象应该选择哪个模型去解释现象、预测未来,关键点在于这个现象是否符合模型的假设和变量选择。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就会用错模型,导致无解,甚至发生错误预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花时间去思考模型之间的区别,以及理解他们的应用场景。

在这过程中,“经济学直觉”也非常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可以是基于日常经验之上的一种所谓的“脑洞”;而对于资深学者来说,直觉是经典经济学结论和基于这些结论的一种想象力。有了直觉,在做一个数学模型之前,脑子里面其实已经有了故事和逻辑,你只是用数学语言把这个故事和逻辑写下来。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对现实的直觉认识就直接开始模型,那非常大的一个风险就是你的起点一开始便错了,于是你的结论也不可能是对的,哪怕你在数学推导上再花哨。

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回答文章开头很多人的疑问:学经济是不是就是在学数学?答案当然不是。经济学中的确涉及到非常多的数学理论和知识,但学经济学绝不是简单地学数学就够了。相反地,培养经济学的思维和感觉,才是需要真正花功夫的地方。

事实上,馆长认为所有专业的学习都需要一种学科“直觉”,但直觉不是一种容易学会的东西。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你能做的还是回归对专业案例和知识的大量学习和积累,并学会观察和捕捉现实世界里的动态变化,始终保持敏锐度。当你看得多了,便也能悟出一些道理。

  • 跨学科领域的综合运用,课程量较大

经济学课程涵盖文理学科众多领域,通常会有很多学科交叉课程,所以所修课程数量也较多,内容涉及数学、统计、社会政治、历史、贸易、金融、人类行为研究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大家在分析某个经济现象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世界的具体环境或背景,做到不同领域间的融会贯通,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问题本质,从而给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和预测。此外,世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本身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跟进时事,并且运用到学术理论中去。

3. 你适合学经济学吗?

首先,适合经济学专业的人,必定要对它有一定的兴趣,喜欢做经济分析和推导,并能耐得住枯燥,具有钻研精神,喜欢追因溯果,辨析现象中各个因子的作用。有时候分析和推导的结果不一定符合预期,这时往往需要纠错或者推翻重来。因此,对学术研究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是适合学习经济学的,而如果你更喜欢务实型,则建议选择金融、会计等方向的专业。

其次,学习经济学也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首当其冲的一点是:数学基础要扎实,并且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偏向利用数学逻辑进行严密地推理,对数学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对数字有一定的敏感度,例如当一个纵向数据在某段时间内变化异常,应该立刻反应到具体变化原因。此外,良好的判断能力、英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总觉得迷迷糊糊,没有方向,或者只是听了别人的只言片语,便草率地下了决定。馆长每次看到类似“你最后悔读的专业”、“你觉得最没用的专业”这样的话题,都感到很可惜。试想如果在做决定前,能有机会深入了解,知道前路的挑战是什么,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热爱,相信大家都能避免这样的尴尬。

好啦,说了这么多,现在你对经济学专业是否已经了然于心,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如果是,那就欢迎去到经济学的海洋,尽情畅游吧!

在生活中理解经济学,才是最重要的事

很多人读书深造是为了更好的就业,这当然没有错,但若能学以致用,将专业学习结合利用到生活中来,为你解决生活中的困顿和迷惘,那便更加值回“票价”。

学习经济学亦是如此。馆长在开篇部分就提到,经济学教授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从一个现象着手,如何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原因,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又如何用对手看不到的方式出奇制胜?这些都是可以应用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技能。我们很多人学经济学,并不是一定为了要成为经济学家,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决断力。

以前,生活比较简单,大多数人靠习俗和规则就能应付人生大部分的选择。但如今的社会 ,买房、买车、职场工作、个人理财、社会交往,以及孩子上学,到处充满新挑战。懂点经济学,就能知道市场的许多规则,当有天你面临这些难题时,或许会发现自己不像原来那么迷茫,也不像原来那样只凭直觉做事,而是有了更多依据和底气。

好比现在“内卷”的话题,它其实可以看做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告诉我们为什么即使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仍是困难的。

两个人因盗窃被捕,警方怀疑他们有抢劫行为,但没有确凿证据判定抢劫罪,除非其中有一个人供认或两个人都供认。即使两个人都不供认,也可判他们犯盗窃物品的轻罪。犯罪嫌疑人被分离审查,不允许他们之间互通消息,并交代政策如下:

如果两个囚徒都拒供,则每个人判0.5年;如果两个人都供认,则每个人判2年。相比之下,两个囚徒都拒供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但是这个比较好的结果实际上不太容易发生。因为每个囚徒都会发现,如果对方拒供,则自己供认便可立即获得释放,而自己拒供则会被判0.5年,因此供认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对方供认,则自己供认将被判2年,而自己拒供则会被判5年,因此供认依旧是比较好的选择。

所以无论对方拒供或供认,自己选择供认始终是更好的,这就是囚徒困境,它通常被看作个人理性冲突和集体理性冲突的典型情形。在囚徒困境局势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集体遭殃。

我们通过“囚徒困境”发现了,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时,社会和团体不一定会达到它的最大利益,这就是社会“内卷化”背后隐藏的真相。

当下社会日益严重的“内卷化”,让处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压力巨大。想要得到一个职位,可能要和数百上千人竞争,为了可以脱颖而出,我们要做的就是比别人做得更多,比别人学得更多,比别人更努力。但事实上,在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别人也在这么做,这就导致原本只需要会一项本领就可以通过面试,而现在却需要拥有更多能力才有机会通过面试。还有当下教育的极端“内卷”,家长和学生均困于其中,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内卷化”已成为普遍现象。所以当你能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或许就会停下脚步,想想这样的努力是否真的值得,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努力?

以前的人觉得读书是一条出路,但事实上读书早已不是唯一的出路,它只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捷径。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只是现在“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大部分的人都还是在随大流而走,从没有问过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只是埋头不断努力,但有时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到达不了终点。

我们为什么不能先停下来,想好自己要走的路,或者改变一下方向再出发呢?在这个大环境下,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面对前路不迷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避免变成一棵“卷心菜”,生活也会变得轻松许多。

经济学,就是这样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的社会学科。它或许不能立刻帮我们升职加薪,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们通过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帮助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实现更好的生活!

▌声明:本文由留学咖啡馆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

▌来源:学校官网、英国国家统计局、Google、知乎

▌关于版权:留学咖啡馆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