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英语硕士送外卖,还不如在高中的时候读一个职业学校?

原标题:英语硕士送外卖,还不如在高中的时候读一个职业学校?

孩子不是我们实现人生跨越的工具,他们是我们爱的延续。将来要他们作为独立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就要允许他们走自己的路。

——遇言姐

这两天,遇言姐和女友吃饭,她不停地跟我倾诉孩子的烦恼——原来,她的小孩在海淀区中考,考完觉得成绩还不错,660分的总分,拿610分没问题,结果等中考成绩一出来,众家长都傻眼了!

考到610分的学生大有人在,而各个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不论好坏——都已经在620分以上了!

▲网传的海淀区部分高中录取分数线,卷到不行

这意味着, 孩子在中考当中只要稍微出一点儿错误,基本就无缘好高中,也就无缘好大学了。

前两天,一个安徽母亲因为儿子中考考砸,撕下满墙奖状的新闻,上了热搜。

▲吕女士回复网友留言时还称,孩子爸爸也大受打击,不想让孩子继续上学了

遇言姐看了这则新闻——那满墙的奖状是吕女士的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一获得的,初一时儿子的成绩还算不错,但初二开始下滑,此次中考满分750分,儿子只考了523分,最终只被一所私立高中录取。

首先,要说现在的奖状,含金量已经大大缩水了。过去得了三好学生,都未必能有一张奖状,可能只有一个口头表扬,现在我家大甜二甜每个人每年都可以拿回几张奖状。

什么劳动之星、书法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 奖状也和货币一样“通胀”了。

遇言姐就不对现在教育系统这种“鼓励教育”多加评论了,毕竟孩子开心爱上学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吕妈妈撕奖状的事儿,作为三个孩子的妈,我觉得就值得考量了。

重要的是,吕妈的儿子说,对于母亲撕奖状这件事,他对记者说,自己并不生气。

遇言姐有些心疼这个孩子的答复, 当你骂孩子“垃圾、没用”时,孩子已经不激烈反驳了,索性回答:“没关系,我就是垃圾,就是没用……”

这大概率是伤着了,弄不好会就此躺平,以此证明反正我已经没有价值了。

前两年,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刚成立就点击量暴增,遇言姐之前也会偶尔去看看,作为侧面鞭策自己不要成为“祸害”的动力。

▲豆瓣的这个小组现已关闭

遇言姐之前写过的,美籍华裔蔡美儿的“虎妈传奇”,如今也被大家当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反面教材。

▲10年前,华裔“虎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被译成30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售出超过500万册,扎扎实实收获了一波儿赞誉。如今,她的老公因为性骚扰被耶鲁大学法学院开除;她自己也因为讨好曾经的导师布雷特,被指利用女学生走后门。一家人基本在美国社死了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向重教育,过去流行的虎妈、鸡娃,至少在遇言姐看来要改改了。

大学生不再稀缺

曾经,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有了一张大学文凭,不要说是工作岗位了,就是日后的婚姻、养老,也基本可以被这张文凭包圆了。

在经济上行期的教育绝对是“投资”。

虽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容易,家长需要全方位地做好陪读,家庭的一切资源也以孩子补课、读书为主,但所收到的回报也是很可观的——城乡间的流动、阶层的上升……都可以通过一张文凭变现。

自从1999年起大学扩招,大学文凭已经变得不再吃香。

▲从图表中可见,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呈指数级增加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小V点了外卖,结果超时了20分钟外卖还没有送到。小V在国外长大,虽然中文说得没有一点瑕疵,但是骂起人还是会用英文,所以,她站在楼下的对着手机就大声骂了几句,结果对面的外卖小哥突然用英文回答:这是我第二天上班,路线不熟,实在对不起。

小V愣住了,说:你英文怎么会这么好?

对方回答说:我是英文专业硕士毕业,英文8级,半年没找到工作,先来试试送外卖。

小V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当时我就不生气了,觉得这个孩子可怜。说:孩子外卖你留着当午饭吧。

她说,我终于相信有几万硕士在送外卖的新闻了。

▲按照外卖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700万外卖小哥里面,1%有硕士及以上学历,3%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换算过来就是7万名硕士、21万名学士在送外卖,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

这时,教育已经从“投资品”变为了“消费品”。

一个普通家庭举全家之力供出一个大学生,很有可能终其一生的收益都无法覆盖掉投入的教育成本,家长再鸡娃,恐怕也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总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如果你在90年代搞IT,那只会在千禧年遇到互联网泡沫;

如果你2020年投资房地产,那很可能会收获烂尾楼维权一条龙。

▲踩错了节奏的人,就如同《乘风破浪》里囤BP机的阿浪一样,空欢喜一场

在经济进入低速期时,做一个低工资的白领可能看上去体面,然而这种“体面”实质上是一种需要供养的消费品。它兑换不来财富,却可能需要消耗家庭原有的积蓄去成全这种体面。

比如这位送外卖的英文硕士小哥,先不说家里这么多年供养他读书的费用,就是这半年在北京找工作的生活费,又是花掉家里一笔不小的积蓄吧。

所以,虽然残忍,遇言姐是拥护“双减政策”的。

▲无论主观上是否接受,一半学生需要分流到职业教育已成定局,父母所能做的只有顺势对教育进行调整,逆势几乎不可能了

虽然,让很多盼子成龙的父母接受不了,提前焦虑;也是让部分父母省了可能打水漂的教育投资。

给自己留点养老金也没有什么不好。

欧美教育早就分流了

其实职业教育分流这件事,在很多GDP增速小于5%的发达国家并不罕见。其中 最极端的就是德国,四年级的小学毕业就会面临分流。

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根据成绩,需要选择就读Hauptschule(普通中学)、Realschule(实科学校),或是Gymnasium(文理中学)。

除了上文理中学的孩子可以继续上大学深造之外,其他中学学生只能接受职业教育(偶然有从Realschule考入大学的,但极其稀少)。

美国、加拿大和我们的6+3+3学制类似,中学也有学区房的概念。

学生就读好的中学,将来可以去名牌大学/私立藤校深造;从普通公立高中毕业的,如果要继续读书,进入名校和公立大学的机会会少很多,衔接College (社区学院)的机会比较多。

而大学里学习的专业在各阶层之间更是泾渭分明——富裕阶层随意,一般多选择艺术、文学类专业;中产阶级的孩子多就读律师、会计师、IT、医生等工具性质的专业;普通家庭孩子多选择实用性的职业教育。

就拿奥巴马夫人为例吧,她出身在芝加哥黑人贫困区,但是她的父母都有工作,所以相对来说还算是黑人中的中产阶级。但是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进修法律已经是千分之几的几率了。她的初中同学,最大可能就是做一些职业技术工作。

和中国不同的是,职业教育毕业的蓝领和高等教育毕业的白领,在薪资收入上差别不大:一个英国砖瓦工人每周工作4天半,周薪1000磅(约8000元RMB),收入可能比初级大学讲师、初级会计师还要高些。

一个澳洲的水暖工时薪可达50-60澳元(约250-300元RMB),以每周工作40个小时为例,周薪就接近10,000RMB。

这些我们以前常常在电视上看到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幸福的传说,很快也会在中国变成现实。

事实上,现在国内一个熟练的瓦工月收入已经不低于2万了,月嫂、育儿嫂收入过万,快递员收入过5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以后也只会更高。

实际上,我们国家过去专业级技术工作受到的尊重和收入并不比知识分子低。

我爷爷当年从东北修铁路进京,后来进入某局下属工厂,因为没有学历却有技术经验,所以被评为“八级工”,收入和当时工厂高级工程师差不多。而我姥爷当年有大学学历,在某大学教书,收入好像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我觉得未来社会不应该以白领和蓝领划分,它的收入分级应该按照技术含量和人才稀缺性来划分。

我们说的技术工作和专业工作,未来收入持平也是指日可见的事情。

我上海表侄子的故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父母的期盼,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 应试教育不适合每一个人,有些孩子就是对学习这件事不感兴趣。

北野武曾经说过: “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我们不要再对孩子说这种假惺惺的话啦。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认清现实,这是爹娘必须教会孩子的。”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话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但如果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那么一个没什么运动细胞的孩子就能摘得奥林匹克的金牌了吗?

我在上海的表侄子的故事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他在上海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好学校,小学读的是实验二小,中学读的是一所区重点。结果他的成绩就一直上不去,甚至厌学了,以至于到初二还休学了一个学期。

家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他转了一个私立中学,就是为了备战中考,但是到了最后,家里的人一商量,既然他读书读得这么不快乐,每天还精神不振的样子,还不如帮他找一个好的职业学校,不要再追求大学的学历了。

当然这个决定一家人也是讨论了很久,最后他们报考了一家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属于中专。3年学制结束之后,直升东海学院(大专),这个学院为很多商业和非商业的航空公司的计算机控制平台提供人才。

表侄子就读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因为以高于平均录取分100分的成绩被录取,他一直是学生会主席,也是该届成绩最好的学生。

现在每天朝气蓬勃,什么唱歌跳舞的兴趣也都被激发出来了。

并且,他知道,只要好好学习3年后,他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大专进修和代培工作等着他。并且,他一毕业就有2个德国“机电一体”的技术证书和中国技术证书等着他。

学习是由内而外的,内在动力才是王道。

所以,我觉得如果孩子在应试教育上没有天资,还真不如选择职业学校,尝试动手实践课程的乐趣,反而能发掘出其它方面的能力和天赋。就像我表侄子这样。

时代在变,家长的心态也要变。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分流的路就是一条。越早面对变化,就越有可能在时代的变革中占得先机。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左右政策,但可以帮助孩子在变化的列车上,找到一个不错的座位。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