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加州理工出新政,要和“带头大哥”硬抗!

原标题:加州理工出新政,要和“带头大哥”硬抗!

重磅!加州理工学院取消原先的早申请EA,改为了更加严格的REA,这是要和“大藤”抢人的节奏吗?

加州理工学院舞的“REA”这把剑,真正目的可能并不在意和“藤校”抢人,而是意在和“MIT”竞争!

(图源:网络,侵权删)

作为无数理工科学生的梦校,世界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密度之冠,常年位居大学排行榜前列的加州理工学院官宣:2023年秋季入学早申将采用限制性早期行动(REA)替代原先的EA政策。

这也意味着在REA阶段申请了加州理工学院学生无法再申请其他学校的ED,REA以及私立大学的EA

图源:Caltech官网

但以下特殊情况时除外:

  • 非美国本土大学;
  • 任何具有非约束性招生政策的公立学校(UC系);
  • 具有非约束性招生政策且滚动录取的学校;
  • 如果学生在向加州理工学院申请REA后被defer到RD轮次,那他们可以申请其他大学的ED2。若学生被该校的ED2录取,则需撤销自己的加州理工学院申请。

在REA阶段收到加州理工学院Offer的学生不需要当时决定是否接受,可以等其他学校RD放榜后再做决定。

今年加州理工学院REA申请截止到2022年11月1日,录取结果将在12月中旬揭晓,可能得到的结果有录取、defer或拒绝。

收到Offer的学生最迟要在2023年5月1日之前决定是否选择本校。

加州理工学院本科招生主任阿什利·帕利(Ashley Pallie) 表示:

“在过去的几年里,加州理工学院的申请者人数翻了一倍,但我们的目标并不是降低录取率。"

“我们相信REA政策能更好的回应那些把加州理工学院作为首选的申请者,同时尽可能考虑所有的经济援助计划。”

Caltech舞的“REA”这把剑,为什么会直接指向了MIT呢?

很多EA加州理工的学生,会同时申请MIT,很多学生可能MIT“悲剧”了,才会考虑Caltech。

而REA政策推出以后,则能更好地吸引到真心喜欢Caltech的学生,大量将Caltech作为备胎之选的学生会选择放弃申请,这样也会减少招生官的工作量。

(招生官:这福气给你要不要啊)

事实上,说起美国的顶尖理工“牛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想到MIT和Caltech。

这俩所学校之间惺惺相惜又互不服气的这种情愫,在两个学校的学生之间特别明显。

《生活大爆炸》里就读/任职于加州理工的谢尔顿就直言:麻省理工学院不过是一所职业学校!而MIT的学生也曾经,不惜跨越大半个美国将Caltech的镇校之宝佛莱明加农炮给抢走,放到MIT。

(小声叨叨:真的好想去这个职业学校)

1.从录取率来看:

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录取率都非常低。

麻省理工学院2022Fall收到了33796份申请,共录取了 1377名学生,录取率为4%。

加州理工学院2021-22 学年有13026份申请;只录取了510人,录取率为3.9%。

录取率几乎与MIT不相上下,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同样具有竞争力。

申请者的平均GPA在加州理工学院为4.19,在麻省理工学院为4.17,因此申请者需要全部或大部分为A。

2.从地理位置来看:

加州理工学院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毗邻繁华的大城市洛杉矶。

麻省理工学院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毗邻主要城市波士顿(但远没有洛杉矶那么大)。

尽管两个校区都提供亲密的郊区环境,但洛杉矶和波士顿在文化、人口和气候方面差异很大。

3.从学院规模来看:

Caltech学校规模要小得多,与MIT的4600多名本科生相比,Caltech只招收987名本科生。

喜欢更大、更多样化的环境的申请者,大多数都选择了MIT。

4.从院校活动以及学术比例来看:

麻省理工学院提供超过450个学生俱乐部,而加州理工学院提供大约100个俱乐部,体育方面,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都是NCAA第三赛区的一部分。

加州理工学院有六个学术部门(而不是单独的学校/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有六个学院,因此两个机构的部门规模相对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拥有一所建筑学院和商学院,而加州理工学院都没有。

至于专业,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专业数量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两倍(麻省理工学院56个专业,加州理工学院28个专业),所以如果你正在寻找多样性,麻省理工学院是更好的选择。

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都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3:1师生比例,这意味着每所学校的每位教授只有三个学生。

综上可知:

  • 从录取率来看的话,MIT和Caltech竞争都非常激烈;
  • 从学院规模来看的话,MIT比Caltech大得多;
  • 从校园活动和学术部门来看,MIT更加具有优势;
  • 从师生比例来看:两者没有显著的区别。

MIT和Caltech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加州理工的REA新政能否摆脱MIT“备胎”的魔咒!

下面查查小编再给大家解释一下REA、EA、ED的区别!

REA是介于ED和EA之间的一个招生政策,即属于早申序列,但又限制早申学校的数量。

申请者如果提交了学校的REA,就不能再申请其他私立学校的EA或ED,但在被录取之后可以选择不入学。

EA是可以申请多所大学,而且没有绑定。录取之后可以选择不入读,录取后在5月1日之前答复学校即可。

ED最大的特点是只能申请一所学校,具有唯一性和绑定性。一旦ED申请被录取,必须就读这所大学。如果没有被录取,会被直接拒绝或者延迟到RD再做决定。

目前美国前30大学除了加州理工学院,还采用REA申请政策的学校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圣母大学,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院校来尽早规划申请。

No.1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 SCEA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日
  • SCEA通知日期:2022年12月中旬
  • SCEA学生回复日期:2023年5月1日前

普林斯顿大学的SCEA不具有绑定性,录取了你可以选择不去,但是不能申请其他任何院校的早申请!

但是,请注意以下几点:

1、你可以提前申请任何公立大学或军事学院,只要该决定不具有绑定性。

2、你可以申请美国之外国家的非绑定性项目

3、你可以申请任何学校的非绑定滚动录取

可能得到的结果有录取、拒绝或defer。

NO.2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 REA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日前
  • REA通知日期:2022年12月中旬
  • REA学生回复日期:2023年5月1日前

如果你通过REA申请哈佛,你可以同时申请公立大学或者其他美国之外的院校,但你不能申请其他私立大学的EA及ED。

哈佛对REA申请的学生不提供任何优势。虽然REA的录取率往往更高,但这反映了申请人的强大实力,而不是申请时间的好处。

NO.5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 SCEA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日
  • SCEA通知日期:2022年12月中旬
  • SCEA学生回复日期:2023年5月1日前

如果申请了耶鲁的SCEA,那么你不能申请除了下述例外情况之外的任何学校的EA或者ED。

例外情况有:

1、你可以申请任何非绑定的滚动录取项目。

2、你可以申请任何其他非绑定性的公立学校。

3、你可以申请任何录取结果在1月1日之后放出的ED2。如果你通过ED2的方式获得了其他学校的录取,你必须要撤销耶鲁大学的申请。

4、你可以申请其他院校EA2的项目。

5、你可以在任何时间申请美国之外的院校。

NO.6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 REA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日
  • REA通知日期:2022年12月中旬
  • REA学生回复日期:2023年5月1日前

如果你选择通过REA来申请斯坦福大学,那么你将不能通过EA、REA、ED申请其他院校,你也不能申请任何公立大学的提前批绑定录取。如果REA没有被录取,那么仍可以申请任何其他院校的ED2或RD。

但以下情况除外:

1、任何公立院校的非绑定性提前批录取

2、任何非绑定性的滚动录取

3、任何美国之外院校的非绑定性录取

4、任何军事学院

5、任何非绑定的有仅有提前批奖学金的项目或者特殊的学术项目。

NO.19 圣母大学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 REA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日
  • REA通知日期:2022年12月中旬
  • REA学生回复日期:2023年5月1日前

圣母大学REA申请不具有绑定性。

申请圣母大学“REA”的学生可以申请其他私立或公立大学的EA。

申请圣母大学“REA”的学生不能申请任何学院或大学(私立或公立)的ED。

在极少数情况下,学生会要求将他们的RD申请转移到REA。如果你在11月1日的REA截止日期之前提交了RD申请,你可以在11月15日之前通过申请人状态门户网站提出申请。

NO.23 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

  • EA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日
  • EA通知日期:2022年12月中旬
  • EA学生回复日期:2023年5月1日前

申请乔治城大学EA的学生不能申请其他高校的ED项目,因为学生一旦被ED项目录取,就无法来乔治城大学就读。但学生可以参加其他高校的EA或常规申请。

对于准备2023美本早申以上学校的同学,一定要把握好时间,趁早申请,千万不要错过截止日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