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顾明远:浅议教育矛盾论

原标题:顾明远:浅议教育矛盾论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他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给的矛盾运动。”毛泽东又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教育也不例外,教育领域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发生着变化,因此每一个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教育矛盾。我们举几个例子。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矛盾。我国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教育内部来分析,这是因为在普及义务教育之前,只有少数人能接受教育,那是精英教育时代,大众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没有人议论教育的公平。到了现在大众教育时代,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就出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为什么你的孩子能上优质学校,我的孩子只能上薄弱学校?

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教内部解决,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把每一所学校办好。

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入学机会的公平基本做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由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存在着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就存在着不公平。今天促进教育公平就在于促进这个教育过程的公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孩子努力的程度不同。因此,结果也不同。教育结果的公平主要表现在孩子的潜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学习的成功。

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入学机会的公平基本做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由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存在着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就存在着不公平。今天促进教育公平就在于促进这个教育过程的公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孩子努力的程度不同。因此,结果也不同。教育结果的公平主要表现在孩子的潜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学习的成功。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习苏联教育,强调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师起主导作用。实际上,这都来自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思想。当时还猛批杜威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以后,重新评价杜威教育思想,又把杜威请回来,提倡要以学生为中心。当然,现在我们提倡以生为本,已经不完全是杜威的主张。

1981年我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那时完全没有想到杜威的思想,只是在中学工作七八年得出的感受。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分得解清楚,,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现代教育已经打破了这千传统,提倡是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为一切知识、技能、价值观都需要学生自主接受,自己消化。也就是通过由不知或知之甚少到知的矛盾运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当然外部条件也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教师的讲授和引导。

当今信息社会,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今天的教学要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那么是否就不要教师呢?不是的,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师是不能或缺的。学生还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这就是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知识与能力的矛盾。传统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强调记忆。现代教育主张发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强调记忆就要多做作业,就为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抑制了创造能力的发展。上个世纪50年代许多教育家都提出要发展能力。如美国的布鲁纳提出:“应该弄清楚培养优异成绩这句话指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不仅是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苏联的赞科夫用了10年时间开展了教育与发展的实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靠创新。创新能力有哪些要素?当然发展能力并不排除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基。问题题怎么学习知识?是记忆还是理解?

清华大学有一个钱学森班, 每年招30名最优秀的学生。到2018年办了有9年后, 发现不是每个优秀的学生都有创造力。他们总结了创造力的五个基本要素。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1,内生动力(Motivation):对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有着迷般的极强志趣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力量;

2,开放性(Openness):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提出有意义问题的习惯,能从多角度看问题,有很好的观察力,有思维的深度等;

3,坚毅力(Grit):包括开始和改变的勇气、拥抱失败、屡败屡战,对目标锲而不舍的追求和专注、耐得住寂寞、坚持到底等;

4,智慧(wisdom):不仅包括智商、学有余力,也综合了从他人、从失败、从实践中学习和领悟的能力;

5,领导力(Leadership):主要衡量远见卓识、正能量、奉献精神、表达能力、动员追随者和资源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全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5期。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有考试就有应试,但是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考试的功能主要是诊断、检查、选优。平时的考试主要是为了诊断检查学习的情况,以便改进教学,督促学生学习。中考高考是一种选优的考试。现在中小学把中考高考作为目的。考试成了指挥棒,学校的工作围着考试转。而且考试只考知识,以考试的分数高低为标准,在应试过程中就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把应试作为目的,就违背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是对立的,只有克服应试教育才能顺利地推进素质教育。这需要转变观念,要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年轻一代未来的发展出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是对立的,只要通过深入的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做到既公平又科学的选拔人才,才能把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考试是无法违避的,但要找到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平衡。

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由来已久。早期学校都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学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常期以来“学好数理化,走到哪里都不怕。”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时代,正在引起教育的变革。因而有学者持技术主义的态度,认为未来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学校要消亡、教师要消失。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要为人类谋幸福的,并且需要人来掌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立德树人的目的不会变,培养人的精神世界更重要。

思考未来教育不能光从科学技术发展出发,要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当今世界充满着种种矛盾,政治的动荡变幻、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样性、教育的普及化、终身化、国际化,更需要培养人文精神。

学校不会消亡。它是一个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教师不会消失,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引领。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现代教育本身就是国际化现象,现代教育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发展的,因为人的培养有共同规律,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但教育现代化又必须要结合本土的传统,在本土的文化基础上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更需要加强国际化,扩大教育开放,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发进教育技术。但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不能脱离本国的文化传统。要立足于本土办教育,就要与我国的优秀文化相融合,使之本土化。在融合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要改革创新。但家长终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理想的大学。因此往往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不理解、不支持,有时还会发生冲突。学校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责,家长又给加码。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在学校内部。学校要主动做家长的工作,和家长沟通。其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人成才。但学校要把道理讲请楚,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健康的运行。家长也要主动配合学校,支持学校的工作,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文是作者2022年7月25日在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22年新时代“成长中的教育家”暑期高级研修班上所做的主旨报告。

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