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唐彪《读书作文谱》的价值

《读书作文谱》全书共十二卷,详细的阐述了其文章学和写作学理论。唐彪非常重视基础,在书的开头处便强调"学基"和"文源"对作文的重要性。另外,唐彪除了总结写作的"总体大法"又详细论述了各种"具体细法",十分完备详细。该书虽因其时代限制,难免带有迂腐陈旧的思想,但其合理内容使其于今仍不失为一本具有借鉴指导意义的珍贵学术文献。

一、《读书作文谱》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

首先,《读书作文谱》和它的姊妹篇《父师善诱法》组成的《家塾教学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专著。《读书作文谱》率先把“语文教学法”独立出来,其材料取舍精益求精,观点新意迭出、有不少真知灼见,含有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

唐彪还系统的总结了历代教学法理论的精髓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读写教学的规律性问题。书中的观点,即使从今天的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等角度来看,也是有科学根据的,值得借鉴,对今后的语文教育也有深远的指导意义[1]。

其次,《读书作文谱》的学术价值:在写作理论上从“基础论”到“方法论”已初具理论规模,并形成自己的有机系统。

《读书作文谱》全书十二卷整个理论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基础论”,以“养性论”与“读书论”为其写作学说的“基础论”,强调为文者要修身养性以培其“学基”,读书明理以深其“文源”。其二是方法论,由读书和作文的“总体大法”与“具体细法”构成,十分完备详细。

二、唐彪合理的语文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重视打好基础、“学基”、“文源”乃“根本功夫”。

唐彪开题便点明“学基”和“文源”为“根本功夫”。在开篇“学基”中他说:“涉世处事,“敬”字工夫居多;读书穷理,“静”字工夫最要。然涉世处事,亦不可不静,读书穷理,亦不可不敬。二者原未尝可离。对于目前一些学校语文教育存在的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味的钻研怎样给学生考试的知识点以及做题的技巧从而得高分,而忽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扎实性的现象,唐彪的这一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三、注重读书方法:读书求精、贵熟、求化

1.读书求精

唐彪在书中的第一章第三节中便提出来“读书总要”。首先,读书,“ 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学者苟不分别当读何书,当熟读何书,当看者何书,当熟看者何书,则工夫缓急先后俱误矣。至于当备考究之收,苟不备之,则无以查学,学问知识何从而长哉!”。其次,要重质量。“蜂以菜花,故能酿蜜。……乃知士人所读之文精,庶几所作之文美,与此固无异也。”。这种观点对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以及教材的选择是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的。

2.读书贵熟

古人读书追求一个“熟”字,孔子“韦编三绝”,唐彪也不例外。他说“故凡人一切所为,生不如熟,熟不如极熟,极熟则能变化推广,纵横高下,无乎不宜。读书作文之理贵于熟,何待言哉!”。作文进,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即读书极熟,可为我所用,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他还告诫为学者读书切忌贪多不烂,他说“凡读文贪多者,必不能深造,能深造者,必不贪多”,“无如浅人不知深造之益,只务贪多,……究之读过之文,窍妙精微了无所得。”。

3.读书求“化”

正如唐彪所说“蜂以菜花,故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成丝”,阅读可以积累知识素材,写作需要能力。思考既是消化吸收前人的知识又进而开启自身智力的一把钥匙,读书目的就是能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旨趣及技巧的应用,融会贯通。为了达到这种化境,唐彪指出,在读书时必须有疑有思有悟,方能明理。他说“凡有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读书只有如此,下笔作文才能“酿花为蜜,蜜成而不见花也”[2]。

概而论之,唐彪的读书论中难免些许陈腐之处,但其求精、贵熟、求化之论还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对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也是有许多启发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都有赖于学生有效的阅读实践。通过对唐彪阅读思想的研究,我们要明白:一,明理修身是读书之本。通过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是语文的特殊功能。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要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二,要专心,静下心来读书,把书读熟自能触类旁通、为我所用,写作时也能文思泉涌。三要,熟读精思相结合,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体会作品的感情韵味和语言,这些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思考与领悟。

四、写作教学思想

1.写作的基础是阅读。这一观点在《读书作文谱》中一直贯彻始终,从卷一的“读书总法”直到最后的评论古文章节,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其中。这也是唐彪写作学的重要理论。他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现在学生之所以怕写文章,读书不多,缺少积累,恐怕是其主要原因。

2.注重写作方法

唐彪对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十分重视。首先他从总体上把握了“临文体认工夫、布格、修词、表述、修正改错”等写作过程的几个关键环节。

唐彪说“凡一题到手,必不可轻易落笔”,因为“题有皮肤,有筋骨,”须“舍其皮肤而操其筋骨”,故要“细想神理”,“看其总意何在”,即“每拈一题,先相其精神结聚处”,要“设以身处其地处其时而体认其理”。这就是说先要审清题意[3]。其次,“布格”,审清题意后要根据题意,拟定一稳当格局,将所有的几层意思安排布局好,“宜前者布之于前,宜中者布之于中,宜后者布之于末,然后举笔疾书,自然有结构有剪裁,与他人逐段逐句经营者不同矣”。另外还要注意根据题意来定篇幅之长短,“题无可阐发者,不可强使之长,长则敷衍枝蔓矣;题应重阐发者,不可疎令短,短则意不周详,词不遂畅矣。”。《读书作文谱》讲究修辞用字,强调作文时要辞以达意,不可不修饰字词。唐彪说“文章修词一事,不过以凡有文词贵乎出之以轻松秀逸……文采灿然可观矣。”,虽然其内容有些陈腐,但所述之意与我们现在要求作文要有文采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再者就是作文后的修改,唐彪说“文章最难落笔便佳。”,他还说“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理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即指出修改的各方面和范围。唐彪在书中还指出,可以请师友指点,或者是放一段时间再改,总之,文章要反复琢磨修改才能精美。

除了这些“总体大法”,唐彪还在《读书作文谱》卷七“文章诸法”中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具体细法”,具体细法主要是作文的一些具体技巧与方法。例如,“深浅虚实与分总开合、先后进退与离合相生、抑扬跌宕与顿挫转折、预伏遥接与照应关锁”等。唐彪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宜相济也”,“盖开阖者,乃勇于进取对待诸法中而兼抑扬之致,或兼反正之致者是也,如宾主擒纵、虚实深浅诸法,皆对待者也”。即是讲文章的布置安排有分总开合,文章的表达有深浅虚实,错综有致方为得宜。唐彪还认为作文内容要前后关照,脉络线索断续合理,就是说预伏遥接与照应关锁。上面所讲的抑扬顿挫诸法是文章的变化之法,而“预伏遥接”和“照应关锁”则是讲文章的融会贯通之法,文章只有即曲折变化、姿态横生,又圆转自如、和谐统一才能谓之精美。正如唐彪所言:“如一篇文章中所载不止一事与一意,不能于篇首即见,而见于中幅,或见于后幅,作者恐后突然而出,嫌于无根,则于篇首预伏一二句以为张本,则中后文章皆有脉络。”,“一段文章,意虽发挥未尽,而有不得不暂住之势,若复加阐发,气必懈驰,神必散漫矣。惟将他意插发一段,而神气始振动华赡也。发挥之后,复接前意立论,谓之遥接。又说“锁者,文势至此极流,须用关锁,如山翔水走不得一锁,使大气结聚,必不成州县、市镇也。文章若无关锁,则随笔所之,难免散漫之患。又有锁上而复起下者,此又锁而兼联络者也。”。

除了以上总结的方法,《读书作文谱》中还论述了“宾主”、“反正”、“虚衍”、“省笔”、“衬贴”、“类叙”、“翻论”、“推原”、“推广”等几十种具体细法,内容丰富,常于不起眼处有惊人之见[4]。

《读书作文谱》受时代限制,难免有迂腐陈旧之辞,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苛求它,其思想还是有合理之处的,也不失为一份珍贵的可鉴的学术文献。《读书作文谱》中的写作学理论已初具规模,且自成一完整有机系统。唐彪还初步认识到了读写之间的“综合性”,揭示了,作者的学识品德、表达技巧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文章,即厚积薄发,博而能一这一重要规律。另外其“读书求精、贵熟、求化”读书观,也是值得我们现在语文阅读教学借鉴的。(李彦蓉)

注释:

[1]熊灿.唐彪《家塾教学法》中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读书作文谱》仇兆鳌《序》.据同治乙丑年,聚锦堂藏版。卷十一。

[3]熊灿.唐彪《家塾教学法》中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读书作文谱》仇兆鳌《序》.据同治乙丑年,聚锦堂藏版。卷十一。

参考文献:

[1]清.唐彪《读书作文谱》[M].

[2]林霞,清代唐彪《家塾教学法》浅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熊灿,唐彪《家塾教学法》中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赵宏,唐彪语文教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