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东方快评丨“父母失信影响子女上学”需精准辟谣

原标题:东方快评丨“父母失信影响子女上学”需精准辟谣

近几天,各省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学子们也忙着报考事宜。此时,一则旧闻在网上流传:某考生高考考了高分,却因父母是失信被执行人,而被高校拒绝录取。父母失信,真的会影响子女上大学吗?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父母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会影响子女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李航说。(6月26日《经济日报》)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是国家和社会对“老赖”实施的惩戒性措施。其“处处”是否包括对其子女上学情况的限制?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种对“上学”的限制只适用于“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的语境,辟谣“父母失信影响子女上学”需有精准解读。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人做事一人当”。法律虽然赋予了父母抚养子女成长、保障子女受教育权利的监护人责任,但子女却并非父母私有财产。子女的人格尊严及包括受教育权利在内的各种人身权益,也是独立和受法律保护的。父母因赖账不还或不履行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而受到包括限制高消费在内的信用惩戒,其处罚不会牵涉或殃及到孩子的正常受教育权利。

不过,根据最高法《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当父母在被采取了限制消费的措施后,其禁止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中却包括了“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的内容。围观此举的看点不在子女上学而在家长的“高消费”。毕竟孩子只是纯消费者,其就读“高收费”学校的所有费用当由其父母承担。子女教育费用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支出款项,“老赖”们在失信爽约、欠债不还的情况下,竟然可以拿出不菲的高昂费用供应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这显然不合情理,对于被侵权的受害者也有失公平,甚至会形成一种潜在的炫耀与挑衅,更有伤亟待救赎和大力倡树的诚信建设。

一些人不加区别地散布“父母失信影响子女上学”的谣言,其实就是对这条法律规定的错误解读。所谓限制被执行人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就是要限制其子女就读那些超出正常收费标准的学校。只要其收费未超出正常标准,即便是私立学校也不属于被限制范围。这不仅需要广大家长和学子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不误读、不信谣、不传谣,同时也要求相关法院在采取此项措施时,依法严格审查,不得影响被执行人子女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

澄清“父母失信影响子女上学”的谣言,其意义不可小觑。父母“老赖”,子女无辜。父母失信无损子女正当的受教育权利,这既体现了有教无类、人人平等的公平公正,也实际上维护了身为“老赖”子女的尊严与自信,不至于让父母的负面行为影响孩子正常成长;有效规避老赖“没钱还账”却“有钱供子女高消费”的教育悖论,向社会传导出诚信畅行、失信受限的积极效应。

当然,老赖们也别因其行为不影响孩子上学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心存侥幸。对此,不仅《刑法》早有惩戒性条款,首次提请审议的《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更拟建有“按日罚款制度”和特殊拘留制度的严厉处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