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北大教授文东茅:高考的意义是什么?高考志愿与人生选择的核心是什么?

原标题:北大教授文东茅:高考的意义是什么?高考志愿与人生选择的核心是什么?

“有很多成年人经常做梦,梦见高考,梦见交卷时间到了,梦见还有好多题目没做完;还有的人梦见,打开试卷,发现所有的题目都不会做。从这些梦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来,高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项目组负责人

高考的意义是什么?

高考仅仅是一个分数吗?或者只是把我们分配到不同的高校吗?其实不然,高考对我们的影响,给我们人生应有的认识上的提升,远远不止这些。

我们在准备高考的长期学习中,养成了刻苦、认真、细致、诚信的品质,学会合理利用时间,我们还学会了要尊重老师,要与同学相互合作等等。我们应该非常珍惜这些品质,千万不要高考结束了就像丢掉教材一样,把这些优秀的品质丢掉。

高考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坚持那种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我们能不能保有那种勤奋严谨、积极上进的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品质,等等?

很多同学考上大学以后,早上就起不来了。如果我们的大学四年,也同样用高中时候的奋斗精神,早睡早起、勤奋、守时、惜时,那么大学四年会取得怎样的卓越成就?

切忌不要把高中和大学决然分开,高中的好品质一定要好好地继承。高中阶段,家长或者学校不让玩手机,是为了让我们全心全意地去应对高考。其实不让学生用手机,是有很多损失的,通过手机可以很便利地获得很多高考的资料和信息。

高考之后可以用手机了,说明家长对我们有一份信任,但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也就是说, 我们的品质、我们的克制力足以让我们能够合理使用手机,对得起我们已经是成年人这样一个定位。我们讲厚德载物,这个德能不能载住这一部手机,能不能载住一部电脑,这些都是我们要在大学里学习的新功课。

高考考得不理想就完了吗?

有人可能会说,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不好,有的人则可能是因为粗心发挥失常,所以高考成绩也不太好,高考留给我的就是教训。

其实,对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来说,不论成功和失败,高考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在高考这样一个重大的考试中失败了,那么这个失败给我们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对我们一生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失败了还不吸取教训,那才叫真正的失败,是真正的愚蠢。

所以,我有一点重要的提醒: 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地总结高考的经验或教训,要让高考成为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可以说,高考的成功和失败不是由分数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态决定的。

正确地对待高考,正确对待高考的成功和失败,不论分数高低,以平常心在高考之后,充分总结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把高中的好品质很好地继承和保留下来,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让高考,成功地为自己奋斗的青春接力!

填报志愿的核心是什么?

志愿,在我们今天来讲有两层含义:第一种是我们要填报的高校志愿。第二种是人生志愿。

高校志愿其实就是我们要选择哪一所高校、哪个专业。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和高校之间建立一种契约,一种承诺。就是我愿意来这个学校,来上这个专业;同时,我承诺我将来会自愿地、努力地学习。

与高校志愿相关的是人生志愿。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王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里讲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成,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要有一个大志,这是我们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他就像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就像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要去哪儿玩,就在家的周边随便散步的话,我们肯定走不远。

如果一个人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比如要去西藏,那么不论通过什么办法,我们最终总能够到达;哪怕我们就是徒步,用上一年两年时间,我们都能走到。

当年的玄奘,在那么恶劣艰苦的条件下,一个人能够西行取回真经,17年行走五万里路,19年翻译千卷经书,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志向。所以这个志向对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阳明先生等古代圣贤都非常强调人生志向。

“志”和“愿”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讲志向的同时,要注意“志”和“愿”的区别。“志”通常是指一种内心的努力目标,或者说是我们内心的理想追求,实际上是讲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愿”是我们要成就一番什么样的事业,我们要怎么样去服务于这个社会。

当然,这个“志”和“愿”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通常有什么样的“志”,就会决定我们有什么样的“愿”。“愿”也是我们“志”的一种体现。所以,儒家思想讲内圣外王,这个“内圣”相当于我们讲的“志”,“外王”相当于我们讲的“愿”。

人生的志愿与高考的志愿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才能把高考的志愿和人生的大志大愿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把高考志愿认为是填哪个学校、填哪个专业,就把这个志愿看的太小,太肤浅了。高考的志愿决定我们要报哪个学校、哪个专业,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从这个意思上讲,高考志愿和我们人生的“愿”有很大的联系,决定了我们将来要从事一份什么样的职业。

一个人如果有真正的大志,那他终究能成为一番事业,不论他在什么地方,在农村也好,在城市也好;不管从事什么专业行当,从事这个行业也好,从事那个行业也好,都不能阻挡他去建功立业。所以真正有大志的人,一定不太会去计较我们将来要发怎么样的“愿”。

对我们同学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先有一个志向,这就是我们的内驱力。有了志向,将来不管是上哪所高校,什么专业,都不会太纠结。有了这个志向,会让我们的路更宽,更心平气和。

高考志愿是我们人生志愿的一部分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它,但另一方面,不要过于纠结。有了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我们就不会畏惧,我们也不会纠结自己从什么地方出发,选择哪条路到达。

学会选择是一生的财富

人生就是由无数次的选择构成的,学会选择是一生的财富。千万不要剥夺了孩子拥有这一宝贵财富的机会。

从2014年开始,上海和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新高考改革试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加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首先体现在考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以前考生只有两种选择——选择文科或者理科,现在上海是“六选三”,浙江是“七选三”,意味着两地的考生分别有20种和35种考试科目组合的选择。其次,考试时间的选择。在浙江是一年两考,每次全科开考,考生可以自主决定在何时参加哪一科的考试。第三,考试次数的选择。以前每科只能考一次,现在包括学考科目在内的每一科都可以考两次,取最高成绩。第四,报考志愿的选择。以前是“高校+专业”模式,每批次最多能选5所高校,现在是“专业+高校”模式,可以一次性填报80个专业。

选择就是机会,有更多选择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当打破“文科理科二选一”的模式之后,浙江有80%的学生选择了“史地政”“理化生”两种传统组合之外的组合,而这种“两文一理”或“两理一文”的选择可以扩大学生报考大学专业时的选择范围。

从更大范围看,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也将增加人才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灵活的考试时间、多次考试机会,都可以帮助考生避免临时事变、发挥失常而留下终身遗憾。

当实行“专业+高校”的志愿填报方式之后,就再也没有“高分掉档”和“调剂志愿”了。要知道,在以往的“高校+专业”的模式中,一旦考生档案投到某高校,却没录到心仪的专业,就只能“服从调剂”,很可能去读自己完全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专业。那是何等的痛苦!而中国高校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所以,我一直认为,高考改革是给考生机会和福利,并不是把大家当“小白鼠”。我们需要的是收获改革的红利。

有选择的喜悦就会有选择的烦恼。尽管是幸福的烦恼,也需要人去做出选择,要选择就一定会涉及选择标准。广大考生和家长已经经历了前面的很多次选择。非常高兴地是,绝大部分考生都是根据自己学习兴趣、学习进度、考试发挥状况等,做出理性的选择。同学们的选择过程远比预想的顺利和简单。因为以往的选择都只是“七选三”、“二选一”之类的有限选择。而在即将开始的高考志愿填报方面,则会复杂得多,因为它涉及上千所高校、数万的学科专业;这一选择也重要得多,因为它涉及孩子在未来四年学什么,甚至关乎孩子未来干什么。

但是,几乎没有哪一位能真正讲清楚各所大学的优劣、各个专业的长短。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集众人之力,每个人都介绍自己真实了解的高校、专业和行业,帮助家长和考生做出合理的选择。

什么是“合理的选择”?

这就涉及选择的理念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偏好,有的人看重学校名气,所以优先选择高校是否为“985”、“211”大学;有的注重学科专业,所以优先选择学科是否为“重点学科”、“博士点专业”;有的注重未来的就业前景和收入水平;还有的看重学校所在城市的经济水平与生活条件,等等。

那么,我们究竟以什么作为选择标准呢?

选择,要从孩子的终身幸福出发。

想给大家特别是家长三点建议:

第一,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人的一生有很多次重要的选择,高考志愿只是其中之一,但过来人都知道,读什么大学和专业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影响,远没有当初预想的那么大。很多人读了名校,但一无所成;也有很多人就读的高校并不显赫,但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名牌大学,有可能成为“凤尾”,因此消磨了孩子的志向和信心;在普通大学,则可能成为“鸡头”,可以有更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大学的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每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有很宽的升学和就业选择。所以,作为家长,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过于焦虑,“风物长宜放眼量”。

第二点,要从孩子的终身幸福出发。幸福绝不是钱多、轻松的快乐,也绝不是悠闲、安逸的享受,幸福在辛勤的汗水中,幸福在无私的奉献中。只有在风雨中历练才能茁壮成长,只有在努力奋斗中才能让青春闪光。所以,真正爱孩子,就不能把他们关在温室中,过度地呵护可能会害了孩子。高考“志愿”就是“志向”和愿望,选择高考志愿就是选择人生理想和事业。真正爱孩子,就要引导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追求美好的愿望。孩子的路很长,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拒绝平庸的想法,追求高尚的人格。

第三点,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选择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承担风险的责任。真正明智的家长,一定不会替代孩子做出选择,而是提供帮助和引导,要“导之以正,激扬其高远”。只要孩子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就应该让他们在选择中认识自己、承担责任,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不断成长。人生就是由无数次的选择构成,学会选择是一生的财富。千万不要剥夺了孩子拥有这一宝贵财富的机会。

(根据文东茅教授2017年6月的语音分享整理)

来源:“四部曲文化”(Xin-Dao-De-Sh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