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点亮乡村教育的熠熠星光

原标题:点亮乡村教育的熠熠星光

清晨,坎门海都小学学生李越拿起自制的体育玩具,迫不及待地向学校赶去。

中午,石梁学校教师们开始教研,带头的是前年来到学校任教的全县唯一的初中特级教师。

傍晚,有着800多年校史的新河镇中心小学人头攒动,学生尽情体验着无人机、3D打印、智慧劳动等课后服务。

……

这些散发着生机与希望的教育画面,正在浙江省台州市的一些村校徐徐展开。2019年起,台州在政策、资金、机制等资源配置上给部分村校开辟“特区”,旨在先行打造一批乡村名校,以此示范引领全域村校。这些先行者抓住历史机遇,迅速崛起,为探索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样本。

办出乡村名校的“台州共识”

台州的地形,可谓是浙江的“简化版”。七山一水两分田,农村、海岛、山区各种地形兼具。全市村校占比46%,占比最高的天台县达到84%。“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在台州都看得到。”台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人川这样说。

现实或许更加严峻。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台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挤、乡村空”现象突出,乡村教育面临村校、村师、村娃的“三弱”困境。在台州市入选浙江省首批教育现代化的学校中,乡村学校仅占8%。3年前的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老百姓对农村学校“不太满意”的比例接近1/3。

村校之弱,引起了台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李跃旗多次到乡村学校调研,明确提出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名校。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东召开专题座谈会,要求建设更多的乡村好校。在台州共同富裕“十大突破性改革”中,城乡教共体建设赫然在列。

风来潮起,台州各地不断传来利好乡村教育的消息。玉环市给每所乡镇中心校办起了书院,天台县将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直接翻一番,有的乡镇包办了贫困生的伙食费,有的企业家直接出资1500万元新建村校并免费移交给政府……

“台州农村教育的办学氛围是前所未有地好。”黄人川欣喜之余,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借势来探索一条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长效路径,避免运动式的、零星的投入和改革,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对全市近一半村校完成调研之后,台州市教育局最终决定,遴选一批有特点、有想法的村校先行先试,改革步子可以迈得大一些,找到适合台州农村教育的发展密码。

2021年,台州市成立乡村名校联盟,32所来自台州乡镇、山区、海岛的典型村校组成研究共同体。台州的教育生态链上,就此出现了一支新生力量。

村校发展机制的突围

乡村名校最缺什么?“不是资金,是机制!是对理念、管理、教学的重塑。”联盟指导单位、台州市教育监测与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凌云直接划出重点。

机制的突围,分为“借力”与“抱团”。

2020年,地处山区的天台县石梁学校与城区名校赤城中学签订协议。前者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共40名,与后者选出的40名学生混编成两个班。上学期在赤城中学同吃同住同学两个月,下学期则安排两个月到石梁学校,一共合作3年。

与之配套的,是双方教师也进行1:1的混编和互派。学生在赤城中学时,石梁学校的教师跟岗学习。学生在石梁学校时,赤城中学的骨干教师住进山区。为了给孩子们最佳的学习生活环境,天台县专门开辟上下山的公交专线,赤城中学重新装修了学生公寓,石梁学校给城里孩子准备了高山蔬菜。

这样的学习体验对山区孩子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石梁学校八(2)班学生俞长宝告诉记者,在城里学习两个月后发现自己的知识面更宽了,也见识了平板教学这样的新鲜事物,更看到了城里同学身上的学习品质,“他们特别注重课外阅读,向我推荐了好几本书,我准备在暑假里一口气看完”。

机制创新带来了教学质变。从目前的数据跟踪来看,石梁学校的40名学生各科成绩竟然排进了全县前三。对此,校长褚天龙感慨不已:“当初学校招生困难,快办不下去了。这40名学生是村干部和教师们挨家挨户做工作留下来的。”如今,学校教师不但兑现了给村民的承诺,而且更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下山买学区房的家长抢着要回石梁了。

“石梁实验”是台州城乡教共体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市共有200多个教共体,只要好用管用,合作模式可以大胆创新。比如,温岭市实施“党政一把手”工程,以政府之力推动城乡集团化办学。仙居县3年投入2800万元建成精准教学系统,用技术缩小城乡差距。玉环市实行城乡学校交互式合作,城区学校领衔帮扶项目、乡村学校领衔特色发展项目,实施捆绑考核。

从城市教育中汲取智慧,32所联盟校也在相互抱团中寻求发展。农村小学生阅读是个棘手的教学难题,椒江区洪家小学校长金文琴是小学语文浙派名师,在她领衔下,全市9所乡村学校160多名教师参与到她的项目研究中来。“金老师的课通俗易懂,符合农村学生的学情,我们学到的阅读教学法挺管用的。”海岛学校教师金利娜说。

目前,乡村名校联盟共建成了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新劳动教育实践、乡村体艺教育等5个基地校,共享特色课程,辐射台州全域。每次学习大家都像走亲访友,“抱”出了感情更“抱”出了智慧。2021年,联盟学校教师课题研究覆盖率达到80%以上,形成了“校校有课题,人人会研究”的科研态势。

乡村教师不能也不再“躺平”

应子富怎么也没想到,53岁的他还有机会参加台州市级的教学比赛。这段时间,他不断请教专家,和同事们“疯狂”磨课,就想拿出一节浓缩了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扁鹊治病》。

台州乡村名校的生长发育也少不了“治病”。病根之一,在于教师。“现在乡村教师待遇比城里好,工作压力又没城里大,一些人就选择‘躺平’。有的甚至调到城里适应不了新节奏,又要申请回农村。”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海晓坦言。

让乡村教师不再“躺平”,必须要有新的刺激。台州把目光聚焦到了课堂——站得住讲台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乡村好教师必须上出乡村好课。今年,台州市正式启动乡村好课评比活动,全体乡村教师皆可参与,以自己曾经研究的课题为主题,设计教学案例,录制教学微视频,还要写一篇教学故事。

据赵凌云介绍,这样特殊的比赛设计在台州历史上是第一次,目的在于“不拔高,不务虚,呈现原汁原味的乡村好课”。乡村教师们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会,踊跃参与。据统计,32所联盟学校就有近1200名教师参与。

应子富在备赛时,几名校领导给予他不少协助。拿应子富的话来说,“他们都是见多识广的名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32所联盟学校的大多数校长有过城区名校的经历,其中不乏省特级、正高级、省教坛新秀、市级名师等。台州不但“舍得”派他们上山下乡,还为他们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9年,台州市人才办牵头成立知名专家工作站,邀请国内专家前来传经送宝,其中两家直接落户联盟学校,并承诺3年内培养6名台州市名校长。

温岭长屿中学迎来了知名专家工作站的刘国华。刘国华先后4次到校,为学校量身定制了教师阶梯式培训、10分钟模拟课堂等方案。长屿中学校长张根永回忆说,每次活动不仅有工作站的10个成员校参与,连温岭所有学校教学副校长都会来到现场,“有城区校长跟我说,你到农村当校长,收入高,还有名家引领,真的太值了”。

与此同时,台州市内成立市县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150个。申报工作室时明确规定,必须在一所乡村学校建立工作坊,否则一票否决。校校有名师,在台州农村学校成为“标配”。

为村娃专项定制教学

上完了一天的课,台州的农村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

在“江南茶源”天台,王家齐在劳动实践基地里采摘早春的一叶嫩茶。在“蜜橘之乡”黄岩,郑涵予来到盆栽基地种下了一棵橘树苗。在“千年曙光首照地”温岭,冯煜杰用贝壳拼接出一件工艺品。

“双减”后,如何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台州市在最初做方案时就特别关注到农村学校。为此,该市专门制定了浙江首个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指导意见,有别于城区学校的条款包括:每周一天无作业,学生走进乡村进行实践性拓展活动;每天20分钟体育和20分钟阅读的专项服务;安排专人给学困生答疑等。给足时间,学在乡村,台州目前开设的村校课后服务课程已达200多门。

课后服务有着浓浓的“乡土味”,到了周末这里又有浓浓的“人情味”。周日下午,黄岩区茅畲小学乡村少年宫内人头攒动,全校90名留守儿童在城区名师的带领下,玩起了“小小主持人”。

校长杨学俊介绍,村里的留守儿童“缺情不缺钱”,周末缺少陪伴成了童年的遗憾。为此,学校申报了区留守儿童示范之家,联合区青少年宫、科协等部门,实行一人一结对、一生一档案,让留守儿童的周末不再孤单。类似的留守儿童之家,在台州乡镇已实现全覆盖。

“村娃过得好不好、学得行不行,说到底不能凭我们主观臆断,还得有客观数据支撑,为工作的总结和改进提供依据。”黄人川说。

教育质量监测是台州市的传统优势。除了每年例行的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外,还对32所联盟学校开展专项监测。以四年级学生为对象,制定了学生发展、成长环境两个大类指标和“同伴关系”等20项细分指标。各项参数以全市为参照,借此32所联盟学校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寻找突破的“口子”。

例如,监测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家庭阅读氛围一般,台州就将村校的书吧、读书角覆盖率提升了60个百分点,全面推行整本书阅读活动。小学生睡眠时间与阅读成绩正相关,台州就借此对村娃的睡眠管理进行宣传强化。

从问题出发,选择最佳路径,又从新问题中再次突围。台州的乡村名校建设走上了一条良性的发展轨道,自2019年以来,有4所联盟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学校。

在32个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下,台州计划到2025年建成100所乡村名校,培养1000名乡村名师,打造10000节乡村好课。未来会有多少乡村名校从这里崛起,浙江台州令人期待。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24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蒋亦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