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长大后容易变坏的孩子,小时候都有哪些征兆?

原标题:长大后容易变坏的孩子,小时候都有哪些征兆?

作者 | 钱志亮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养育孩子长大,除了学习方面,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变坏,做事不计后果,误入歧途。

近些年,校园霸凌、青少年犯罪事件屡见不鲜,为学校、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在知识教育之外, 孩子的人格、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童年时期的教育和经历,对他的性格和三观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家长就要及时纠正,给他正确的引导。否则,等到孩子长大了,就为时晚矣。

那些长大后变坏的孩子,往往在小时候就显露出某些特征,最典型的有以下3种,出现一个家长就需警惕。

01

缺乏同理心

四川宜宾,一个8岁男孩趁店主不注意,偷偷将宠物店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带出,疯狂虐待了一番。

男孩多次将小狗拎起来,重重地摔到地上,并用脚踢。要不是路人及时制止,这场伤害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经医院检查,小狗双腿股骨断裂,后续治疗费用超6000元。

男孩妈妈带着他和店主协商时,男孩竟然毫无悔过之心,一直嬉皮笑脸觉得很自豪。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湖南长沙,一名小男孩将同他一起出电梯的2岁女孩强行抱回电梯,让她独自留在电梯内,并按下18层的按键,致使女孩不幸从18楼坠亡。

还有一个孩子,故意猛推孕妇,只是因为“想看看她会不会流产。”

不管是虐待动物,还是不顾他人感受的恶作剧,本质上反映的都是孩子同理心的缺乏,仅凭自己的爱好做事,丝毫不考虑自身言行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很多时候,家长会以“孩子还小,不懂事”、“天真”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恶”的种子不断在孩子内心生根、生长,给未来埋下巨大隐患。

同理心,是指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通常比较冷漠,轻则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言行没有分寸,影响人际关系;重则漠视生命、做出伤害人或动物的事情。

而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总是能够体察其他个体的情绪和感受,善良而温暖,他们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给别人带来麻烦或伤害。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记得曾看过一张图,一个小男孩看到小狗在台阶下爬不上去,轻轻地抱起小狗,放上台阶,孩子的善良和纯真让人感动。

一个7岁的孩子和爸爸在餐厅吃饭,看到爸爸对推销员语气很生硬,把人赶走,孩子难过地哭了,并“教育”爸爸:

“太不尊重人了,他又没钱,把人家赶跑,要温和地对待别人,如果推销员换做是自己呢?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心理会很受伤的。”

与之前的案例对比之下,反映的正是家庭教育的好坏。

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现伤害动物、或是嘲笑、攻击他人的行为时,家长应当及时制止,让孩子明白这样是错误的,并教孩子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感受。

家长还可以通过优质的绘本、故事,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

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是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也是根植于心的修养。

这样的孩子,永远不会学坏,因为他懂得尊重和爱护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个体。

02

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每个人在0-6个月的婴幼儿阶段,都有一种全能自恋心理

即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世界与我浑然一体,我一动念头,外部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一旦抚养者不能给予及时回应,或者和自己的想法相违背时,就产生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

随着人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这种心理会逐渐减弱,他开始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会遇到很多事与愿违的事情,慢慢形成正确、成熟的思维模式。

一个人的成长,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学会与他人、世界和谐相处的过程。

而有些孩子,由于后天养育方式的不当,被过度满足、溺爱、纵容,依然受全能自恋心理的影响,形成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自身的成长十分不利。

主要表现为:

占有欲强,爱吃的东西只能自己一个人吃,别人碰都不能碰;

想要什么一定要得到,如果父母满足不了,就发脾气、甚至打人;

什么事都要按自己的想法来,不管别人,比如玩游戏时随意插队,抢别人的东西,没有规则意识;

只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一点也不尊重、体贴父母。

在孩子6岁前,偶尔表现出“利己”的倾向,是正常的。但是如果7、8岁以后,甚至到了11、12岁,孩子还经常呈现出自私、霸道的特点,家长就需要多加注意。

家长爱得太满,会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让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看不见父母的辛苦和付出,眼里只有自己。当有一天,父母满足不了他,就会心生怨恨。

还记得2011年曾轰动全国的“留学生弑母”事件。

24岁的留学生汪佳晶,在日本5年的生活费全部靠母亲每月7000元的工资收入,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省吃俭用提供的温室生活,大好年华从未打过一份工,只知没钱时跟母亲伸手要。

当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拿不出钱,抱怨他花费太高,称自己“只有一条命”时,他便心生怨恨,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9刀。

记者调查发现,汪佳晶家境并不是很好,可是母亲从小却特别宠爱他,不仅一手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事,还努力挣钱供孩子读书。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只要爱就够的,爱的方式要正确,要帮助孩子适应这个社会。

在家里,该有的规矩一定要有,做错事就要接受惩罚,或是承担相应后果,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观念。

另外,不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所有要求,不合理的、满足不了的,可以拒绝孩子,让他体会挫折感,并学习处理负面情绪。

最后,家长不要只知道为孩子付出,也要给孩子关怀自己、关怀他人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去爱人,在其中感受到快乐和自己的价值。

03

情绪管理能力差、有暴力倾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说:

“一切犯罪的根源在于情绪控制能力:促使行动的关键因素往往是浮躁、愤恨、咽不下这口气……真正决定他们犯罪的原因不是智商,不是价值判断,是情绪。”

人是情绪动物,开心、兴奋、悲伤、忧愁、嫉妒、后悔······情绪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情绪管理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事,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一点,在孩子身上也有所体现。

四川雅安的一所幼儿园,一个小孩因吃饭不老实,被老师批评了两句,便开始扔凳子砸老师。

江苏一个男孩因为调皮弄坏了饭店的餐具,妈妈替他赔偿后训斥了几句,结果这个孩子愤怒地打妈妈,用手掐妈妈脖子。

内蒙古通辽的一名15岁少年,由于父母拒绝给他零用钱,又把他独自留在家里,他越想越气,情绪一激动就把自己家给烧了。

冷静下来的男孩回到家,看到一片废墟和忙碌的消防员,站在门口不知所措。

人的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是后天习得的,尤其是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引导和自身示范。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一点小事不如意就大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动手打人,有暴力倾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家长需及早干预。

孩子年龄小,大脑发育不完善、认知和沟通能力不足,爱发脾气、哭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采用暴力的方式来发泄情绪一定是不对的,需要及时纠正。

家长要做的,是在接纳和理解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教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去发泄、纾解情绪。

“我知道,老师批评你,你很难过,还有点生气,但拿凳子砸人是不对的,别人会受伤,是不是?”

再告诉孩子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发泄情绪:一个人安静待一会儿、在纸上乱画、听歌、看电影、大哭一场、打打枕头、沙袋······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在“负面”情绪中待太久。

还可以教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玩具被抢走,不能动手打人,而是告诉对方:“这是我的玩具!你抢走是不对的。”

被父母严厉批评,感觉很难受,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心声:“我认识到错误了,但是你这样说我我觉得很受伤。”

更重要的一点是,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示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随便发脾气、诉诸暴力,心平气和地沟通。

END

作者: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