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从小被允许打游戏的孩子,和被禁止打游戏的孩子,长大后差距不小

原标题:从小被允许打游戏的孩子,和被禁止打游戏的孩子,长大后差距不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然进入到了“电子产品”的时代,而电子产品也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社交软件。尤其是游戏,无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孩子,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孩子玩游戏,父母究竟是该鼓励还是禁止?

今年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在应届学生和家长都如释重负后,考试的压力自然就到了下一届考生和家长的手中。

同事小陆的儿子就是明年要高考的众多考生之一,儿子成绩一直忽上忽下,虽然升入高三,但孩子的心思一直都定不下,甚至还整日沉迷于玩游戏

对此,小陆给儿子提出一个要求:如果儿子在考试中能达到约定的成绩,就会给他买一套游戏里的皮肤。之后儿子的成绩达到了约定,不过小陆却有些反悔了。

因为那套皮肤要500多块,小陆觉得这些钱买点其他东西更合适。

不得不说,小陆的想法是好的,通过游戏来促进孩子学习,不过既然答应好条件就要履行,可想而知儿子看到父亲的做法,心里会作何感想。

游戏对孩子来说,并非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生活中,面对孩子爱玩游戏的情况,很多家长都是秉持着“反对”意见,毕竟玩游戏耽误学习,一旦沉迷其中,更是会影响一系列身心问题。

其实,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甚至就是一种娱乐活动,它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偏向于积极方面。不过最后却演变成耽误孩子学习的弊端,往往并不是游戏的错,而是父母以及孩子对于游戏的态度有问题。

比如,孩子对游戏的过分沉迷,让自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家长对游戏的误会,也让游戏背上了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黑锅”。其实家长不妨反思一下,即使没有游戏,可能孩子宁愿玩自己的手指头,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

父母对于孩子玩游戏的不同态度,会让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味禁止,容易出现“报复性”补偿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报复性”补偿。说的就是一个人在童年时越是缺少或者是被禁止某些事情,长大后,心理上就会对自己实行一种补偿,而且这种补偿是“报复性”的。

就比如一个人从小零花钱很少,长大后很容易出现“报复性”消费的情况,因为那些越是被禁止的事物,对人造成的吸引力反而越大。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孩子玩游戏这件事上,家长在游戏上一味禁止和阻止,那么孩子就会对游戏有着极大的兴趣,年龄小时可能迫于家长的威严,一旦远离父母身边后,就会无法控制地对自己“报复性”补偿。

适当放纵,更利于人际关系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玩游戏就是整天对着电子产品,沉迷在游戏的世界中。但实际上,游戏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交”意义。

尤其是对于男孩子来说,想要快速融入一个朋友圈,估计没有什么比在一起打几场游戏更快速的了,其实,那些爱玩游戏的孩子,在社交方面能力普遍会更好一些。

游戏带来的社交方面优势不仅仅在朋友方面,在亲子关系上,游戏也会促进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比起那些阻止孩子玩游戏的家长,允许甚至是陪同孩子玩游戏的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往往更好。

教会孩子如何去“玩游戏”,而不是被“游戏玩”

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和孩子们,都只是被“游戏玩”,被游戏掌控,只有知道怎么“玩游戏”,这东西才能成为进步的工具。

一味地绝对禁止,也是不符合现实的,所以家长要做的,就是要正确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游戏。比起一味地拒绝,适当地让孩子玩游戏,既能让孩子娱乐,也能增加亲子关系。

玩游戏的时间上:小岛对于家里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上,制定的规则是这样:工作日不超过40分钟,休息日不超过2个小时,只有在完成学习之后才可以。

玩游戏的种类上:现在的网络游戏良莠不齐,家长对于孩子平时接触的游戏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做好鉴别工作。

小岛想说:

生活中,娱乐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而游戏则是娱乐的常见形式,适当地让孩子娱乐,而非一味地围追堵截,才是新时代父母面对孩子玩游戏,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今日话题:你对孩子玩游戏的态度是怎样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