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邹彬:夯实本手,追求妙手,避免俗手

6月7日,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湖南有46.52万学子走进了考场。语文试卷打开的那一刻,他们看到了作文题目:围绕围棋的“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术语谈感悟。

就在同一天,中国建筑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正在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项目的工地上。因为冲上了微博热搜,邹彬几乎第一时间就知晓了作文题目。

这名“95后”是靠着一手砌墙绝活,砌进“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人大代表。走出老家长沙建筑工地,到20岁捧回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再到23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因着自身的经历,邹彬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思考是:夯实本手(基础),追求妙手(创新),避免俗手(短视)。

夯实基础方能游刃有余

“时代赋予了我们敢于有梦的机遇,而更关键的,则是我们自己要不断锤炼过硬本领。”邹彬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夯实基础方能游刃有余。

不仅仅是建筑工人,对于任何职业来说,基础都是最重要的。

邹彬出身于砌墙“世家”。他的父亲、叔父、舅舅都从事砌筑行业。最初,邹彬作为父亲的“学徒”,从老家娄底新化走出来,来到长沙暮云。

那是他到长沙的第一个工地,他观察工地上的师傅如何砌墙,自己也拿着泥瓦刀、线锤等工具有样学样。看到砌得好的墙,还会拍照带回去研究。

“对于砌墙,我有强迫症如果我砌的墙面达不到我心里的那个标准线,我宁愿推倒重来。”正是靠着这样一步步夯实基础,一点点打磨技术,邹彬练就了自己的手艺。

一面12平方米的墙,别人砌好需要一天,他只要半天;平整度误差标准是8毫米以内,而他却可以控制在2毫米范围。

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

但邹彬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仅仅夯实“本手”是不够的,还需要追求“妙手”。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这样的想法和他的一次经历息息相关。

那是2014年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上,邹彬注意到许多先进国家砌筑工人对工艺品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精美华丽的建筑物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工具与砌筑技艺上。

那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建筑工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靠卖蛮力过活的“农民工”。所以,他给自己立了一个小目标:既要学习老一代“农民工”的敬业担当与工匠精神,也要用创新思维武装自己。

如今邹彬正朝着小目标一步一步前行。他在不断精进自身技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还领头成立了“邹彬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希望为重点工程项目解决质量管控难题。

履职期间,邹彬还陆续前往黑龙江、上海、北京等地就如何充分发挥建筑工人的积极性、创新性和创造力进行调研。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投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等建议。

做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那么,夯实本手、追求妙手之后呢?邹彬认为还需要避免俗手,切忌好高骛远,做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让邹彬印象深刻的是,去年8月,中建五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卫国给所有青年员工写了一封信,用“卷柏”和“毛竹”来比喻虚浮于表面和扎根在深层两种不同的成长方式。

卷柏“缺水则走,遇水则居”,是典型的短期主义思维,乍一看灵活、洒脱,实则一次次错过在坚守中滋养生长、向下扎根的机会。

毛竹作为坚定的长期主义者,却能在平淡与坚守中生出一股静气,不断磨砺自我、扩展根系,终究厚积薄发,长成顶天立地的模样。

邹彬告诉记者,他庆幸自己曾经选择当了“毛竹”。

那还是18岁时,邹彬作为一名砌筑工拿了中建五局“超英杯”技能比武第一名。当时摆在面前两个选择,一是参加集训,之后有机会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的选拔比赛;二是继续在工地砌墙,每月有上万元的收入。

最终邹彬选择了留在集训队,扛住了240天的魔鬼训练,实现了中国在世赛砌筑项目奖项上零的突破,也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

“我的性格有点追求完美,也希望自己能做到完美。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觉得只要肯努力,能扎根,成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邹彬说。

潇湘晨报记者罗雅琪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