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语文第一的背后,是妈妈逼着晨读 并做到了“3读3不读” 分享给你

语文是比较难提分的学科。上五年级的侄子各科成绩都还不错,基本是年级前五。但在一年前,这我们是不敢想的。4年级之前,侄子属于偏科小能手,虽然理科基本保持全班前三,但语文却只能勉强到平均分。

为了提高熊娃的语文成绩,家人没少操心,各类补习班、学习类APP买了无数,但很显然效果并不明显。直到嫂子去听了一个北大学霸的分享会,她才找到了帮助侄子提升语文的关键——晨读。

嫂子用了一年时间,帮侄子养成了晨读的习惯。之后升入5年级,小侄子的语文成绩从中段一跃成了班级第一。

特意去搜了这种方式,发现考上北大的学霸们,几乎都将“晨读”拉到了语文学习天花板的高度。那些语文满分的学霸们,大部分都有早起晨读的习惯。学霸还表示,“要不是每天晨读,自己很可能考不上北大”。

“晨读”锻炼了什么?

有不少家长不相信每天早起来读书能让孩子全方位进步,更不相信晨读能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但你知道吗?晨读的好处还真不少。

首先,如果希望孩子口齿清晰、发音标准,就让孩子晨读吧!

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时,呼吸吐纳不仅能帮孩子排出一夜的浊气,还能锻炼孩子的肺活量,清洁肺部。而且朗读的同时,眼睛、大脑、口腔、肺等各主要器官被调动。大脑开始苏醒并吸收和发布信息,手、脑、口也开始一天的协调平衡工作。

除此以外,大声朗读对口腔内的肌肉也是一种训练,它有助于孩子学会正确发音、发声,尤其对正在学习拼音、英文字母的孩子,这种练习会形成肌肉记忆,让发声更加标准。

其次,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就让孩子晨读吧!

心理学上认为,晨读其实是一种享受

晨读的过程,孩子不需要考虑背了多少知识,没有排名压力。不管读的是诗词歌赋,还是满分作文,孩子们体会到的只会是文字本身。

这种单纯对文字的朗读,能让孩子享受在诵读中吸收知识的乐趣,是培养孩子主动+能动性学习的最佳方式。在孩子进入高年级前,让孩子体会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次,如果想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就让孩子晨读吧

晨读之所以能够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是因为朗读时五官和大脑并用,听、看、读本身就是在训练孩子的专注度和记忆力。早上头脑清静,思路清晰,记忆效率高,大声读书有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而且,晨读的诗词歌赋中工整的语句结构,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条理性。

最后,想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就让孩子晨读吧

早起是老大难问题,但如果孩子养成了晨读的习惯,这一切都将迎刃而解。早起必然会驱动早睡,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会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当然,好习惯的养成并不容易,培养初期离不开父母的逼迫,要有心理准备。

晨读关键:“3读3不读”要知道

不少家长反馈晨读无用,但北大小马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和教学经验告诉你,90%的孩子晨读没用是用错了方法,读的东西不对。

提前规避“3不读”

坐着不读

不少孩子早上起来,喜欢窝在床上或坐沙发上朗读,但这种朗读方式会影响孩子运气发音,声音发不出来会越读越困。

最好能让孩子站着读,不仅能帮助身体清醒,还能帮助孩子发音吐字更加清晰。

选错材料不读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读就好了,随便拿出一本书就让孩子读。殊不知,读的东西过难,消耗的是孩子诵读的兴趣;过于简单,对孩子又毫无意义。所以,一定要根据孩子所处的阶段,选择合适的读物。

时间过长不读

有些家长认为晨读很重要,那就每天读一个小时。其实没有必要,晨读25分钟~30分钟就足够了。时间过长孩子的专注力会跟不上,反而影响早上的学习。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 时间可以酌情减少,试着从5分钟开始,逐步增加晨读时长。

晨读最好做到“3读”

晨读读什么?是很让家长头疼的一件事,有“3读”是经过很多学生实践出的最佳阅读材料。

第一,多读名著

语文考试要求阅读量,不少试卷除了靠课内的阅读,也会向课外延伸。课内的阅读,只要足够熟悉就能不丢分。但课外的阅读大多数孩子并不熟悉。然而好消息是,很多阅读理解题都是名著节选片段

如果孩子从小不接触,不熟悉作家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考场面对陌生的文章如何得高分?

第二,多读古诗词

作为我国优秀文化代表,古诗词一直占据着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小学考背诵默写,初高中考古诗词鉴赏。随着孩子年级升高,课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背的古诗词会越来越多。孩子就会慢慢地力不从心,咋办呢?

让孩子在低年级时间多、压力小的时候多读一些初、高中的名篇诗词,让孩子大声诵读,不仅会让孩子有提前掌握更难知识的成就感,还会培养更强的诗词音律,让学习更加轻松。

第三,多读优秀作文

语文而言, “作文定生死”一点也不夸张。但很多孩子写作文都是想当然,毫无章法。这时候多读优秀作文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多读优秀作文,能让孩子知道如何贴题,怎样设计文章结构,学习他们的描写、金句。当作文内化到孩子的知识体系时,作文将会轻而易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