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赖念华:如何才能让孩子,在校园霸凌中尽可能不受伤?(第二期)

原标题:赖念华:如何才能让孩子,在校园霸凌中尽可能不受伤?(第二期)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此念(ID:cinian16)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此念

▲ 赖念华

导读

东野圭吾的《恶意》中有这样一段话:“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贴上恶魔的符咒一样”,校园暴力事件就这么开始了。

年少时,我们可能都做过霸凌事件中的旁观者、霸凌者、被霸凌者,也都有很多没有说出来的感受。

本期「此念」将继续和心理学家赖念华教授一起探讨:家长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可能不受伤?旁观者如何能更好地求助?孩子被霸凌,该如何帮助他?媒体、社会过度关注受害者,会引起什么问题?

cinian

赖念华

心理学家、个体治疗师、家庭治疗师

团体治疗师和艺术治疗师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心理咨商系荣休教授

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国际客座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教授

国际傅尔布莱特学术交流基金会之资深学者研究奖

美国心理剧、社会计量、团体心理治疗考试委员会

认证通过的导演、训练师

美国螺旋心理剧治疗模式认证

通过的团体领导者及训练师

台湾心理剧学会认证的训练师及导演

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心理剧学会

所颁发的David Kipper学术奖项

2019年台湾心理治疗联合会「终身奉献成就奖」

01

相信孩子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

主持人:家长都很关心一个问题,怎样让孩子学会尽可能不受伤?

赖念华:一个有自信的孩子是比较不容易受伤的。作为父母,让你的孩子变得有自信,家长就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当家长过度保护的时候,他会变得没有免疫力;当完全放手不管的时候,他也会遇到困难。

做家长确实很不容易,因为孩子和你最亲近,是你最在乎的人。因此,更要提醒所有的父母,要相信孩子,当孩子告诉你,他委屈,你要真的相信;当孩子欺负别人后,他很害怕地告诉你今天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要相信他在做这件事背后是有理由的。所以相信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我们做的心理剧演出也有很多旁观者,他们看到别人在霸凌的时候,为了让霸凌者也喜欢自己,开始跟随,成为帮凶之一。

旁观者其实并不想要取笑被霸凌者,是因为他自己也害怕霸凌者这样对待自己,就赶紧站同一队伍。有一些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霸凌他会觉得不舒服,但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眼睁睁地看着不做任何反应。

有些旁观者会勇敢地站出来说不可以这样做;还有一些人,他会去拯救受害者,他会说我们别和他玩,我和你玩。对于霸凌主题,这些围观的人,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群人。这一群人,如果有一些比较正确的行动,其实是可以遏制这样的事件,所以旁观者其实可以决定事情将怎样演化。

我们常常忽略了旁观者,因为我们太投入在两个角色里,尤其投入那个被霸凌的人。当孩子弱小,想去拯救别人的时候,可能到最后会一起成为受害者,所以需要去判断,我真的可以帮到他吗?如果帮不到,我们要教会孩子怎么求救,怎么找别人来帮忙。

比如告诉孩子,如果发生霸凌事件可以告诉爸妈,也可以告诉学校的老师,而不是挺身而出,最后一起受伤。如果这个孩子原本想帮别人,结果更倒霉,他可能会一辈子再也不敢帮助别人,那太可惜。

所以要教孩子先学会保护自己,再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也不需要直接跳进去,应该有其它更好的方法,这样才能既保护自己又能帮助别人。

02

旁观者,

该如何更好地求助?

主持人:学校大部分的孩子属于旁观者,该如何更好地求救?

赖念华: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有时候孩子选择沉默或选择不做任何动作,并不代表他没有感觉。如何更好地求救:

第一步:去理解孩子,肯定孩子没有让自己受伤。

首先,作为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当你看到霸凌现象的时候,你站在哪边?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敢发声?孩子的感受需要被我们理解。理解以后,不要太快说“怎么不去帮忙”。

因为我们没有在现场,具体发生什么并不知道。当他沉默或很恐惧的时候,可以说:“我猜你之所以不敢动是因为你真的有些害怕,或是你真的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也不知道做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妈妈要肯定你的是没有让自己受伤。”

第二步:开放式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整件事。

怎么求助要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去讨论:“如果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状况,不敢做什么没有关系。想想别人这样被欺负,该不该呢?”先给孩子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他自己去思考。

第三步:用什么办法求助?先让孩子自己想一想。

之后可以问孩子,如果你真的很想帮忙,你会想到哪些方式?父母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这么快告诉孩子,因为你给的答案不一定正确。

因为父母不了解情况,当孩子说出他的一些想法,我们可以再提供给孩子思路。先让孩子思考,因为孩子是最了解现场的人,孩子知道那个当下发生了什么。

第四步:家长再给建议,并让孩子分辨哪个人可以求救。

当我们听到孩子的回应,我们才可以告诉他,在那个当下,有没有想过,你可以告诉老师。很多孩子不告诉老师是有原因的,因为孩子常常发现告诉老师下场更惨,所以他选择不说,至少还可以维持美好形象。现在孩子不说通常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你可以鼓励他,为什么不想告诉老师?是不是觉得告诉老师,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去问他就会知道,为什么孩子做了这个选择,而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孩子其实就会多一个选项。如果老师有效,他就会觉得原来可以告诉老师。

孩子如果觉得和老师说没用,还是可以告诉他:“原来你这么聪明,你选择不说是因为说了也没用,可是也不是每个老师都这样?”父母多带上这句话,孩子就会开始分辨,哪一个老师说了没用,哪个老师说了可能有用。他就有选择权,否则孩子就会很快做一个判断,和老师说没有用,他就再也不说了。

03

老师只站在被霸凌者的角度,

往往他会更惨

主持人:作为父母如果察觉到孩子被霸凌,该怎么教孩子自我保护,跳出被霸凌的状况呢?

赖念华:如果自己的孩子被霸凌,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 不要先指责他,你怎么会被别人打了呢?别人怎么会这样对你呢?因为他害怕,也确实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孩子之所以不敢告诉父母,其实是害怕被指责、被评价,担心妈妈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厉害、不能保护自己,或者怕让妈妈担心。所以孩子不敢表达,内在有很多可能性。

做父母,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需要真的愿意聆听。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只听,同时要让他知道说出来没关系,妈妈永远和你站在同一战线,我们一起去面对。

有时候孩子不敢面对,感到恐惧,尤其是面对很厉害的霸凌者。比如有些霸凌者可能是班上的英雄,人人喜爱的对象。

孩子害怕如果今天做了什么或我妈妈做了什么,会失去更多。因为有时候父母的协助,反而会成为孩子的绊脚石。所以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真的需要非常谨慎地去面对。

有些父母会觉得很不公平,去找老师理论。但有时候老师处理不得当,孩子会更受伤。然后他就会选择什么都不要说,因为不说最安全。

孩子不告诉老师也一样,像我们心理剧场上的一个故事, 就是当老师总是站在被霸凌者角度时,那个被霸凌者往往更可怜。因为霸凌者在老师面前,不整你没关系,老师看不见的时候就修理你更惨,看你还敢不敢说。

在校园里,我们在处理这类事件的时候,当老师一味地只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其实会让被欺凌者更麻烦。还不如老师一方面让被欺凌者被看见,能够安抚他、理解他。同时最重要的是,老师一定要站在霸凌者的角度去理解。

有时候老师会和霸凌者说,我猜你一拳下去,绝对没想到对方会那么痛或那么受伤,但老师知道你那一拳下去之前,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放开空间给孩子,他才有机会说出从来都不想说的故事。

04

媒体、校园不断地丑化施暴者

对社会伤害更大

主持人:现在大家过度关注受害者,其实并不利于解决问题?

赖念华:对。所以我一直强调不管在教育,在媒体,我们都过度地谈受害者有多可怜,过度地去关注受害者。

受害者我们一定是要关注的,但当整个社会、媒体都偏向受害者的时候,其实会让他一直停留在受害者里。因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反而让受害者没办法站起来自我保护。

所以帮助受害者最好的方式,并不是一直觉得他好可怜,也要去关注施暴者的内心,这其实从某种程度这也是帮助受害者。有时候一直站在受害者的角色,反而是在贬低他,认为他没有能力。

对于受害者,并不是不去理解他,我们应该要理解他、帮助他。但是我们都要相信,受害者的内在有一个生命的韧力,每一个人都有。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展现出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我们以为,好像只有我才可以让你站起来。

其次,媒体或者校园的老师一定要注意,当你不断地丑化施暴者,只会激化更多的愤怒,让愤怒变形。当愤怒变形以后,就会产生对这个社会更大的伤害。

所以仇恨不会解决问题,仇恨只会让彼此的关系更恶劣。惟有在彼此可以理解和宽恕的历程中,社会才会有不一样的可能性。

结语

霸凌者其实不是真正强大的人,相反如果有人需要无缘由地去霸凌别人,常常是出自于霸凌者内在的失控感。他们感觉自己非常弱小无力,由于自己无法承担以及感受这个弱小的部分,于是把这个部分转移给别人,通过给别人造成伤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一些。

真正自己强大的人,是不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得掌控力的。

- END -

杭州、济南、河南,3条新闻一齐炸上热搜,才顿悟低智商的善良有多害人…

孩子将来是否孝顺,从饭桌上就能反应出来!

赖念华:校园霸凌,不应该只以惩罚作为结束(第一期)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语文用爬梯朗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