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记忆:老电影院
■赵仕华
老电影院曾经是余庆县城的地标。还记得当年第二次中考时,我住在离老电影院不远的劳动服务公司招待所,偶然遇到一位住在县城的亲戚,他问我住哪里,我说就在离电影院不远处。他说他家也在电影院不远处,让我去他家玩。老师们向我们介绍考试的地点时,也是告诉我们,从电影院往余庆中学方向……那个时候,电影院在大家心目中,就是整个县城的明星建筑,似乎电影院所在的位置,就是县城 。
这是我在中考时看到的电影院
说实话,我没有在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我的童年都是在乡下度过的,在中考前我见过最高的建筑就是镇供销社三楼一底的房子,没见到过电影院那样高的房子。除了看露天电影外,学校组织我们在镇里面的电影院看过电影,但是镇上的电影院非常低矮。
虽然没有在县电影院看过电影,但是,我在电影院开过会——有一年教师节的表彰会是在电影院开的,我佩戴着红花、绶带,坐在下面心潮澎湃,自豪感油然而生。旁人告诉我,县里面重要的、大型的会都是放在电影院开的。原来电影院还承担着礼堂、大会场的功能,见证了余庆历史上的很多重要的发展节点。
后面到县城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对电影院也就越来越熟悉。我有一台凤凰205的相机,就是在电影院门前那家照相馆买的,相馆应该是鑫龙彩扩摄影,我在那里还买过柯达的胶卷,到今天,相机还在,胶卷也还有两个,他们都见证了我很多重要的日子。现在相馆早已数易其址,一部手机早已干掉了诸多的相机——不管是卡片机,还是低端的单反相机。胶卷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古董和历史。
每每走到老电影院的位置时,我就会想起那个相馆、那个相机和那些胶卷。 我还记得就在电影院的前面,是一块很大的空地,夜幕降临的时候,有人拉着板车,上面载着旧书,这是个流动书摊,我在书摊上淘过好些书,有些书现在还在,有些书也是在等待取照片的过程中阅读的。
有经济头脑的生意人把那些玩具小火车也安放在电影院门前,约是十五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带着大儿子从那里经过,两块钱坐一首歌的时间,他一口气坐了10多首歌——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坐上小火车,那个时候,县城的自助餐不过5块钱一个人。
这是改造后的电影院
后来电影院改造,大楼上竖起了“余庆影剧院”几个大字,立面也做了改造,装上了玻璃外墙,有了一种那个时代的现代气息。但那些书摊、小火车、相馆都还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也有人放些小鱼小虾,用小鱼缸装着,一块钱三个圈,套着啥就可以带走。
再后来,影剧院再次改造。相馆搬了,小书摊也看不到了……一栋高大的商业楼拔地而起,大楼的外面竖起了电子显示屏,那广告成天的播放着。大楼地下是超市,地面的门面卖衣服、卖化妆品等等,再往上,有购物广场、游乐场、 KTV、影剧院……一切都与最初的电影院有着质的区别,完完全全改头换面了。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真实的记录下这座小城发展的点点滴滴,我们都是这点点滴滴的见证者。春节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去看《你好,李焕英》。从电梯下来,我又想起了老电影院,想起了那些逝去的岁月和年华,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现在的电影院
作者简介
赵仕华,贵州余庆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等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短篇小说》《演讲与口才》《椰城》《中国电视报》《中国安全生产报》《黑龙江日报》《天津日报》等刊物。
审核:赵龙驹
校核:何明雪
编辑:周钰姣
精选
● 遵义16件作品获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首届贵州省文学奖!
● 诗刊| 谢国蕾:在北国遇见江南
● 人民文学| 摆手舞
● 人民日报| 高原翡翠泸沽湖
【做文艺】投稿需知
“做文艺”是遵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权威发布平台,欢迎投稿,投稿要求如下:
➔作品内容以讴歌“醉美遵义”为主;
➔体裁不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力主战场、建功新时代;
➔要求原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来稿附100字以内个人简介,清晰生活照片1-2张;
➔投稿邮箱:2986268794@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