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争鸣】陶行知要感谢百侯

编者注:

本文中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杨始堃 / 图文

近读一篇史料,发表于1934年的文章说:

“近年吾埔教育的落后为人所共知,去年幸有第一集团军住京代表杨德昭,(杨氏原籍百侯)” 鉴於吾埔教育之不能普及,与过去办学之失败,不惜重资特请曾在晓庄师范任职多年之教育专家潘一尘为百侯中学校长,潘氏到校后极力整顿,为社会人士所称赞,现特百侯中学近况略述如下:

百侯中学因经费缺乏及受政局影响,曾停办二次,前年复办,未见起色,至去年潘校长到校后,以旧任教职员均因学智资格不够,全数更换,现在所有教职员多係前在晓庄师范同事,学智丰富,管教有方。”

文中还说到为普及教育,“特提倡於百侯各学校附设有平民夜校,……实行连环教学法” “要想学校办得好,先要造就好教师,要想造就好教师,先要造就办师范学校。故於本年另设一个艺友师范班” 等等。

把当年复办百侯中学的来龙去脉,办学情况讲得较为清楚。只是“前年(1932)复办” 与现通常说的1933年复办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考查。

1943年百侯中学举行复办十周年纪念,可谓相当隆重,陶行知也给发来“百侯中学复校十周年祝词” 。

同学WZ就陶行知的祝词写了一篇短文:“永垂青史的教育文献瑰宝”,我读后谈了点读后感:

首先我要说陶行知要感谢百侯,因为1)他的第一个试验:“晓庄”在1930年被关闭后,是百侯第一个接过他的办学理念,推行生活教育;2)是百侯人发展、推广了他的教育思想,一批人从百侯到南宁推行生活教育(这批人有的在南宁期间入党或从此走上革命),一批人在百侯和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生活教育,才有了“百侯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所以是“南有百侯,而不是“△△南宁(或重庆)” 。再者,我认为陶行知的“祝词”实是对百侯生活教育的“总结”,是对在百侯坚持生活教育的人的肯定、致敬和感谢。

当时生活教育的办学宗旨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百侯推行“小先生”,普及文化,人人都要受到教育,孙中山说:“天下为公”,所以教育也要为公,这便是百侯(办教育)的精神。

只可惜当年啕行知都致敬和感谢的人,不仅后半生坎坷,又还有多少人会记起?

或许,有些人对我的读后感并不认同,没关系。

我只想问:潘一尘一行得到百侯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生活教育得以推行,但他们在百侯仅有二年多,只播下了生活教育的种子,若没有后来人的传承,坚守,发扬,又何来生活教育在百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又问:从1933年到解放,在百侯中、小学教书十年以上的老师,你们知道有几个,姓什名谁?他们在如何教人求真,施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等等做了什么,取得的成功,你们又知多少?

百侯不仅在中学,甚至在村口也立了陶行知铜像,百侯中学不仅奉陶行知为三贤之一,还设“陶行知纪念馆”,却把陶行知赞为“竖起脊梁兮顶天立地 崇拜自己之工作兮虽败必成” 的人,几乎忘个干净。

别一说生活教育,便只说陶行知之予百侯如何,也该说说百侯给予陶行知的了。

点击下方标题链接阅读

🔗 【百侯人物】杨自修与百侯中学

🔗 【百侯教育】旧时大埔百侯的小学教育

🔗 【百侯教育】忆百侯中学

致力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古

镇百侯人文.民俗.文化.民

间传说.古建古迹.史料.等

研究.探讨和介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