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呼万唤始出来。
9月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介绍了国务院今天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的具体内容。起草日久的这份改革方案,终于掀开面纱。
据杜玉波介绍,本次改革的目标是在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有接近方案制定者表示,《实施意见》是一个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直到高等教育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需要整体去解读”。但显然,各方最为关注的还是其中有关高考改革的内容。
高考“试金石”
在中国教育改革领域,高考一直被视作是风向标,皆因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多被视作是“高考综合征”。
因此,本次改革的一大背景,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的改革路径包括课目设置、录取机制以及选择试点。
首先,在课目设置方面,《实施意见》规定,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也就是3+3,3门必考,3门选考,共6门考试课目,其中英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学生可以拿最高的那次成绩来记入总成绩,总的来讲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学业所长的空间。” 上述接近方案制定者表示。
而在录取机制方面,《实施意见》中也有专门内容涉及,但接受采访的几位教育学者均表示“力度不够大”,“与期待尚有一定差距”。
《实施意见》规定: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我们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个依据是依据统一考试成绩,再就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次改革我们强化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杜玉波解释了此番改革的诉求。
此外,遵循教育改革循序渐进的逻辑,本次高考改革也选择了试点。具体而言,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两省市的高二、高三学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而不进行试点省份的学生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
“招考分离”未能实现
对于本次改革方案,关于招生的部分,最初曾被各方寄予厚望。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我认为这是推进高考改革的核心。”长期关注高考改革的学者熊丙奇表示。而有接近方案制定者进一步表示,推行“招考分离”,本身也是还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办学,连招什么学生都自己决定不了,更何谈保证办学自主权?”
其实,推行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一直在以小步突进的模式在展开,国内已有若干所高校拥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权力。 据杜玉波介绍,高校自2003年开始启动自主招生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人数的5%,2013年录取2.5万名左右。
但上述自主招生的程序,仍然是考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大学给予一定幅度降分录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高校自主考核,自主录取。
不久前,曾有民办教育智库提出了更为激进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方案。
在这份名为《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建议,要率先实现“招考分离”,国家教育考试中心作为专业化考试机构,负责全国统一高考的命题;省级招办转变职能,考试报名的责任交给考试中心,制定具体招生政策、评价考生的权力还给高校,取消控制学生志愿和投档的权力。
“现在出台的一些内容,很多都是在过去政策基础上的加加减减,并没有触及核心问题。” 前述接近方案制定者表示。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此前在《实施意见》的起草过程中,“招考分离”的内容曾有涉及到,“但有关领导为了改革稳妥计,把这个方案否定了,最后出台了现在这个方案。”有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表示。
按照考试改革“三年早知道”的要求,2017年,第一届高考改革后的“考生”将奔赴考场参加新高考,高考改革大局亦将真正拉开帷幕。而“风向标”所发生改变,必将传导至中国教育的各个环节。
相关阅读:
中国高考改革进程大事件年份 | 关键词 | 事件解读 | |
1949年 | 单独招考 | l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为稳定全国政局,使高等教育平稳过渡,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法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6所高校于当年8月11日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 | |
1950年 | 高校联合或统一招生 | 1950年5月,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实行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 | |
1952年 | 第一次全国统考 | 在分区联考和统考的基础上,1952年6月12日,高教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高教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为了便于组织统一招考工作,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1952年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 |
1966年 | 废除高考制度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又搞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 |
1977年 | 恢复高考 |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 | |
1985年 | 上海率先自主命题 | 我国目前的高考分省命题的探索始于1985年,在经济和教育都非常发达的上海市率先开始试行。这个改革也有效促进了上海市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 |
2002年 | 北京获自主命题权 | 2002年北京市也获得了语、数、外3科的单独命题权。 | |
2004年 | 9省市加入自主命题 | 教育部在2004年大幅度扩大了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当年天津、广东、重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辽宁9省市一起开始分省命题探索。 | |
2006年至今 | 16省市自主命题 | 高考实行分省命题是教育部多年倡导的一项高考改革措施,至2012年高考,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 |
由于多数省市只命制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科的高考试题(有的只命制数学、英语两科试题),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以及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仍然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因此,所谓“分省自主命题”,也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自主”。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一个省是全科命题的。完全的自主命题,从根本上也是行不通的。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