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不容”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冰能燃烧似乎更不乎合学理。但是,冰确实可以燃烧,这并非天方夜谭。近年,科学家发现了海洋中能燃烧的“冰”,称为“可燃冰”。
何谓“可燃冰”?“可燃冰”是无色透明,外形似冰,能够燃烧,学名叫“天然气水化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nH2O),它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物(动物、植物)在缺氧的环境下,厌气性细菌地有机物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很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可燃冰”。
CH+4nHO====CH4·nH2O
CH4+·nH2O+2O2CO2=====(n+2)H2O
据专家介绍,1立方米“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国际科技界公认的全球“可燃冰”总能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2 3倍。
我国权威专家称我国南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带,其能量估计相当于中国现有石油能源能量的一半。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处在亚热带地区的我国南海海域不可能存在“可燃冰”,因为这里没有冻土带。然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利用地震波探测海底地表反射,发现了南海区域有“可燃冰”存在。由于特殊物理性能,天然气和水也可以在温度2
5摄氏度内结晶,而南海海底600 2000米以下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适合“可燃冰”的生成。
除了东海外,我国东海也发现了“可燃冰”的踪迹。东海海底有个东海盆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经20年勘测,该盆地已获得1484亿立方米天然气。尔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金翔龙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天然气水化物存在的必备条件,在东海找出了“可燃冰”存在的温度压力范围。并根据地温度,结合东海地质条件,勾画出“可燃冰”的分布区域,计算出它的稳定带的厚度,对资源量作了初步评估,得出了“蕴藏量很可观”的结论。此外,在中国青藏高原的冰土层中以及东海、黄海的海底,都可能存在巨大体积的“可燃冰”。
“可燃冰”可能成为人类新的后续能源,帮助人类摆脱日益临近的能源危机。我们知道,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地上蕴藏量不是无限的。按照目前这些资源的消耗进度。并考虑人口增长因素,有人估计石油和天然气不过五十年,煤不过二百年就会消耗尽。大自然又为人类子孙备下厚礼———清洁卫生、无污染的高效能源“可燃冰”。但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对“可燃冰”这种新能源进行开发研究,起步较早的美国、俄罗斯已经进入初级工业开发阶段,开发出可供人们使用的“可燃冰”。最近,我国也进入开发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可燃冰”一定会造福于全人类。
(责任编辑:汪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