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专题训练】高考如何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地球运动重难点知识突破(地方时、区时、正午太阳高度等)附盘点自然地理中容易混淆的概念

高考试题一般通过呈现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要求考生对各类区域进行系统认知,体会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感知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区域认知的基础则是准确的区域定位。

一、区域定位的重要性——典例感知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该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可抓住文字材料中“两岸植被繁茂”,图示材料中的纬度、等高线等信息,从流域内的气候、地形、外力作用等方面回答。第(2)题,该题考查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可结合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从桥梁建设的难度、资金、技术,以及该区域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修建桥梁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方面作出回答。第(3)题,该题是开放性试题,应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理由可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赞同)和不利条件(不赞同)及发展旅游观光给该地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赞同)和不利影响(不赞同)等方面回答。

[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二、区域定位的方法技巧——名师点拨

1.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

(1)脑中有网——把握主要区域的经纬网范围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这种定位方法要求学生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脑中有网(经纬网),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特别要注意掌握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其他经纬线根据这几条推算即可。结合下图区域定位:

(2)重点关注——牢记重点区域的地理特征

对于大范围区域图(如图1、图2)的空间定位,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时,重点关注图示地区所处的大洲位置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对于小范围区域图(如图3、图4),在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同时,重点关注区域图中独特的地理特征。

(3)歌诀记忆——熟知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理区域

下列歌诀、顺口溜易于记忆,可帮助同学们掌握重要经纬线(3条特殊的纬线、7条重要的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①23°26′N: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②0°纬线:刚果苏门前,亚马加里面。

③23°26′S: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④20°W: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洋中东部穿。

⑤0°经线:零度经线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

⑥20°E: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⑦40°E: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⑧60°E:北乌拉尔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

⑨120°E:兴安渤海台湾海,澳大利亚西部穿。

⑩180°经线: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2.根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

(1)根据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定位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图上,可以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

①借助熟悉的点,根据相对位置定位

要充分利用“控制点”进行相对位置的判断,如下图:

②借用熟悉的地理事物,根据相对位置定位

识记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分布,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如利用重要的海洋航线,空间记忆重要海峡、海域、半岛与岛屿。

(2)根据海陆位置定位

地球上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海陆位置,有些位于大陆东部、有些位于大陆西部,有些深居大陆内部,有些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些特性可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熟悉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例如2013·全国卷Ⅱ,9~11题中图示S市位于太平洋东岸,北美洲西岸。

3.根据地理要素特征进行区域定位

(1)利用地理景观特征定位

①利用特殊景观定位

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如自然景观中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南极洲的企鹅等;人文景观中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广州的五羊雕塑,北京的天安门、故宫,洛阳的龙门石窟,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泼水节等。

②利用地理特征定位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如宗教信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民族服饰等),抓住这些特征可以有效进行区域定位。

例如2017·全国卷Ⅲ,利用一帧剪纸作品,考查该景观分布地区。

(2)依据图例、注记定位

该方法常常作为一种辅助定位的方法,但有时也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干线、城市、洲界、国界、省区界线等图例和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名信息对定位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如出现“珠穆朗玛峰”,则可确定该区域是青藏高原;如出现“西安”城市,则可确定该地形区是渭河平原等。

[应用体验]

(2020届高三·昆明联考)下图示意甲、乙两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对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植被覆盖率高,以热带季雨林带为主

B.乙区域植被覆盖率低,以草原和荒漠带为主

C.甲区域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沉积作用强

D.乙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水能丰富

2.据图判断(  )

A.甲区域聚落是影响交通线布线的主要因素

B.乙区域地形是影响交通线布线的主要因素

C.甲区域交通是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D.乙区域水源是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进行定位可知,甲区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为主;乙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以草原和荒漠带为主;甲区域中的铁路线沿河谷分布,可推测出该区域以山地为主,山区地表起伏大,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乙区域中的时令河应位于内陆盆地中,可推测乙区域以盆地为主,河流水能不丰富。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对铁路建设影响较大,铁路沿河谷分布,反映该地影响交通线布线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乙区域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源限制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故在山麓冲积扇的绿洲地区,人口和聚落集中,为方便聚落联系,该区域铁路走向受聚落分布的影响大。

(2019·辽宁沈阳模拟)右图为25°N~32°N某区域遥感影像。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  )

A.北美东岸与西欧    B.东亚与南亚

C.北美东岸与西岸 D.西欧与南亚

解析:3.A 4.D 第3题,读图,结合纬度值和轮廓特征判断,图示是埃及,该地区位于尼罗河下游,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A项正确。埃及没有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C、D项错误。第4题,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是苏伊士运河,便捷地连接了西欧与南亚地区,D项正确。连接北美东岸与西欧、东亚与南亚、北美东岸与西岸,与该运河无关,A、B、C项错误。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读图,回答5~6题。

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 D.江南地区

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解析:5.D 6.C 第5题,结合该民居特点可知,该区域阳光充足,降水丰富,说明其位于南方地区。第6题,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受风沙影响较小。所以该民居建筑设计不是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根据地方时,计算经度、时区

已知地方时,求经度、时区,计算方法为:

①判断东、西方向。根据两地的地方时,地方时数值较大的地区,位于东面;较小的位于西面;

②计算经度。采用“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即计算东边地区的经度用加法,计算西边的则用减法。时间每间隔1小时,经度间隔15°(每间隔4分钟,经度间隔1°)。

③计算时区。采用“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时间每间隔1小时,间隔1个时区。也可以先计算经度,然后经度÷15,四舍五入,求所在的时区。

图1 世界24个时区的分布

地理学习中地方时和区时是最让学生头疼、最难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怎么算都算不对地方时和区时?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区时的计算方法

公式法

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

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

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

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

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

直线法

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

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对于参加等级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

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学生挣得3~4分,甚至更多。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一招搞定地理地方时和区时问题

1、经线和中央经线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因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统一的时区划分和区时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因此,要弄懂地方时和区时,首先得弄懂经线和中央经线的关系和转化。

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数倍,而该时区就是以这个整数来命名的,如60°E是东4区的中央经线,0°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而那些不是15°整数倍的经线,到底位于哪个时区,就得由其经度除以15的余数来决定:大于7.5就进,小于7.5则舍。如99°W,除以15得6余9,表示99°W位于西7区;172°E除以15得11余7,表示172°E位于东11区。同样道理,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其所在经度116°E的时刻,北京时间是指其所在时区东8区的区时,即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2、0点和12点线

0点和12点分别是夜半球和昼半球中间这条经线的地方时,因此有关昼夜长短的题型中,要巧妙地用好这两个时间及所在经线。

如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味着以正午12点为界,上下午各为7小时,就可推知该地该天是5点钟日出,19点钟日落。同样道理,假如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利用12点和0点分别是昼夜时间的中间性,可推知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如已知3点日出,则可推知21点时日落,昼长为18小时,夜长为6小时等。

3、晨线和昏线

大家知道,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其中日出线是晨线,日落线是昏线。在许多题目中,都有晨昏线的出现,但里面暗藏着一个条件,很多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就是赤道上是终年昼夜平分的地方,即终年是6点钟日出,18点钟日落。利用赤道上晨线和昏线的这个特点,就可计算出所要求的地方时和区时,以及昼夜长短等问题。

4、日期的界限

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间界线,即0点,它是随着地球自转而自东向西移动的日期分界线,是前一天结束和新一天开始的经线;另一条是空间界线,即日界线,是人为统一规定的基本上沿180°经线为永久固定的日期变更线,它的西侧(东12区)总比东测(西12区)的日期早一天。这两条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存在着两个日期。除非这两条日期界线重合,即当日界线上刚好为0点时,则全球刚好同一日期。

例题

6月22日,我国某地在北京时间13:00左右,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约83°)。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地所在的时区是( )

A. 东七区

B. 东八区

C. 东九区

D. 东十区

11、该地最可能是( )

A. 北京

B. 沈阳

C. 成都

D. 海口

答案:A、C

精讲精析:

(1)计算该地的时区。①在一天之中,地方时为12:00时,该地的太阳高度角最大;②由题干可知,北京时间13:00时,该地的太阳高度角最大;③因此,该地的地方时12:00,即为北京时间13:00;④该地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小,因此位于北京的西边,用减法(东加西减);⑤两地每间隔一个小时,间隔一个时区。该地和北京时间间隔1个小时(时间差),因此间隔1个时区(时区差);⑥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位于东八区,该地位于北京西侧1个时区,因此该地位于东七区,选项A正确。

(2)推断该地的经纬度范围。①该地位于东七区,因此中央经线为105°E,即经度范围为105°E±7.5°;②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83°,此时为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23°26′N),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即83°=90°-|当地纬度-23°26′N|,因此求得当地纬度为30°26′N或16°26′N;③在四个选项中,北京和沈阳的纬度大于30°N,排除A和B。海口的纬度为20°N,也不符合,排除D;④成都的纬度为31°N,经度为103°E(位于105E°±7.5°以内),符合条件,因此选项C正确。

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角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根据太阳高度角最大时的地方时、北京时间,判断该地位于北京的东侧/西侧,并根据该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时间差”,计算“时区差”,进而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计算该地的时区(东七区);②根据时区,计算该地的经度范围(105°E±7.5°)。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至前后,太阳直射23°26′N左右),计算出该地的纬度,最终判断符合条件的城市(成都)。

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正午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计算公式为:

α = 90° - | β - γ |

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注意:|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当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例如|10°N-23°S|=10°+23°=33°。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年11考,分值38分

2015天津,10、11,8分

2015浙江,11,4分

2015重庆,12,4分

2014海南,12、13,6分

2014新课标Ⅰ,3,4分

2015上海,14、15,4分

2013福建,11、12,8分

2010年~2013年全国新课标没有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个考点,但之后开始涉及考点的内容,其他自主命题试卷考查该考点频率很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属于高频考点,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只有个别试卷如上海地理卷出现填空题的形式;该考点的难度系数加大,一般难度系数在0.5左右

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常以热点事件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天津文综,10、11,8分)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下图,回答⑴~⑵题。

⑴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中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⑵在图中所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⑴题,从昼夜半球分析,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而甲地距赤道的纬度差最小,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第⑵题,图中甲、乙两地属于上午时间,太阳位于其东南方;丙地接近中午12时,太阳位于正南方;而丁地属于下午时间,太阳位于西南方。

【答案】⑴A ⑵D

【考点透析】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纬度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2.太阳高度时间分布规律

⑴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上,极昼时期,太阳高度全天都不变(如下图),始终等于直射点纬度,其值的年变化幅度解于0°~23°26′。

②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天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正午太阳高度。

⑵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赤道地区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值(夏至、冬至)

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一年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在6月22日前后太),一次最小值(在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在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在6月22日前后太)

具体如下图所示:

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热带范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由赤道向南北逐渐增大,从23°26′增大到46°52′。温带范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均为46°52′。寒带范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由极圈到极点逐渐减少,从46°52′减小到23°26′。如下图所示:

【典型例题2】(2015·浙江文综,11)下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A.47° B.43° C.23.5° D.21.5°

【图形解读】

【解析】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差,可以计算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与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之和,即H大+H小=180°-2*当地地理纬度,计算可知当地地理纬度为45°,计算可知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21.5°。

【答案】D

【考点透析】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典型例题3】(2013福建文综,11~12,8分)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⑴~⑵题。

⑴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⑵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⑴题,位于北半球的福建夏季应将遮阳板放下,避免因强光照射导致室内温度太高,冬季收起遮阳板,让尽可能多的光线进入教室,以改善教室热量和采光条件。因此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北半球冬至日,此时南极圈以南地区为极昼。第⑵题,济南纬度比福建高,冬、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均比福建小,因此为了达到和福建一样的效果,济南可以通过降低遮阳板安装高度或加长遮阳板来实现。如下图:(以夏至日放下遮阳板为例)

【答案】⑴D ⑵A

【考点透析】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⑴确定地方时及一天内日影长短

当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点。

⑵确定房屋朝向

为了冬季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⑶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阳。

⑷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⑸计算楼间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以我国为例,见右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 H。

(6)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调整角度,应满足α+H=90°(α为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H为当天正午太阳高度)。如上图乙所示,α等于当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之差。

[考点规律揭秘]

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规律

1.日影朝向、长短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①太阳在天空的方向与日影朝向相反。如太阳在西北天空,则日影朝向东南。

②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一天中中午时日影最短。

2.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①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向北;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向南。

②正午日影长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增。

③太阳直射点处,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3.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①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此时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②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③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④从冬至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逐渐北移,日影朝向越偏南;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日影朝向越偏北。

【示例】(2015·重庆,12,4分)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中国一架满载饮水用的飞机紧急从广州飞往马累,若北京时间12:00出发,经4小时到达马累,机长身高为1.8m,到达时其在机场地面的身高影长接近于(tan55°≈1.43, tan65°≈2.14)

A.0.6m B.1.2m C.1.8m D.2.4m

【解析】北京时间是12:00,马尔代夫的时间应该是9:00左右,4小时后飞机到达马尔代夫对应的时间应该是13:00左右。12月4日距12月22日还有18天,按太阳直射点每天移动15°计算,这时的太阳直射点应该是在南纬19度左右,由此可以估算出马累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5°左右,由此可以计算出机长的影长在正午时刻应该是在1.25米左右。

【答案】B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1.(2015·江苏地理,4,2分)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下图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春节假期期间

A.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B.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C.长城站日落时间推迟 D.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

(2014·海南地理,12、13,6分)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其中⊿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下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2~3题。

2.该地的经度为

A.30°EB.30°WC.60°ED.60°W

3.该地的纬度可能为

A.10°NB.10°SC.50°ND.50°S

4.(2014·新课标卷Ⅰ,3,4分)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2014·上海地理卷,12、13,4分)下图为极地投影示意图,图中小虚线圈为极圈,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 经线的交点。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 12月22日

6.该日正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120E 、23°26′S B.120E 、23°26′N

C.60°W、23°26′SD.60°W、23°26′N

[创新预测试题]

一、选择题

(2015·山西诊断二)读某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N点日期可能为

A.5月6日左右 B.8月7日左右 C.11月7日左右 D.2月6日左右

2.该地纬度最可能位于

A.赤道 B.11°34′SC.11°34′ND.23°26′N

3.若测得某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则该日可能为北半球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015·湖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某科研小组对我国部分海岛进行了考察,观测并绘制了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地可能位于

A.台湾岛 B.南沙群岛 C.钓鱼岛 D.舟山群岛

5.在一年的观测中,该小组看到正午太阳在南方的时间大约是

A.6个月 B.9个月 C.3个月 D.12个月

6.太阳从a到b时段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南沙群岛白昼逐渐变长 B.钓鱼岛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大

C.台湾岛可能会有台风袭击 D.舟山群岛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2015·届湖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下图示意某日极昼圈(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圈)内的太阳高度分布。读图完成7~8题。

7.此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A.20°NB.10°SC.20°SD.10°N

8.该日极昼圈以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

A.自70°N向北极点递增 B.部分地区自70°N向北极点递增

C.自70°N向北极点递减 D.部分地区自70°N向北极点递减

(2015·上海压轴卷)位于三个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合作设计了一个测量“立杆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于2014年6月21日,各自在当地正午前后,测量1米高立杆的影子长度,所得数据制成下图。据此完成9~11题。

9.甲、乙、丙三地该日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10.当乙地测得该日杆影长最短时,丙地所在时区的区时是

A.5时 B.7时 C.17时 D.19时

11.甲图所示地,位于我国某省(区),下列对联或诗句中可反映该省(区)地理特征的是

A.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B.西湖天下景,游者无贤愚

C.浩荡滇池波自远,苍茫洱海水何宽 D.一路椰荫鱼艇静,天涯海角好家乡

二、综合题

13.(2015·湖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汉市(约30°N,114°E)青山花园小区是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豪华典雅。完工后当地居民争相购买,然而一年后底层住户以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已知tan35°≈0.70)

材料二:图甲为青山花园小区分布平面图,图乙为该小区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日内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为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

⑴图乙中F、G、H、I四个杆影中最接近日落时段的是 ,该日前后小区住户客厅内的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较 。

⑵该小区底层住户因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请你用所学知识为住户们拿出有力的证据。

⑶为保证武汉市住宅一年内均可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该城市住宅楼群的楼房间距与广州市相比有何差异?对你的结论作出合理解释。

微专题3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参考答案】

[3年高考真题]

1.D

【解析】春节假期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且直射点北移,为北半球的冬季,南京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故A项错误;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越接近春分,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减小,故B项错误;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长城站昼长缩短,日落时间提前,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A 3.C

【解析】第2题,根据题干:北京时间为18市,而该地为12时,利用时差算出该地经度为30°E,A项正确。第3题,因为题干并没有交代图示为具体哪一日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可。夏半年太阳直射点纬度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经计算,该地纬度介于21.5°和66.5°之间;再依据图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确定该地为北半球,从而最终确定正确结论。

4.D

【解析】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H=90°-纬差)可以计算,北回归线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影长为0,故P=0;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为43°,此时影长大于塔高,P>1;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影长小于塔高,P<1。

5.D

【解析】根据东经度递增为自转方向,判读顺时针,故中心为南极点;根据“AC段为昏线”和自转方向,判读夜半球在右侧,120ºE为子夜0时;“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推出南极圈极昼,故选D。

6. C

【解析】南极圈极昼,所以,直射23º26‵S,120ºE为子夜,故60ºW12时,故C正确。

[创新预测试题]

1.B 2.C 3.D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知,N、M两点以6月22日为中点呈对称分布,且N位于6月22日之后,据此推知N的日期可能为8月7日左右。第2题,由图示知,该地5月5日有直射现象,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结合选择项即可确定结论。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根据本小题信息此时太阳直射点为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

4.B 5.B 6.C

【解析】第4题,该岛屿一年内有直射机会,应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排除 C、D ,根据太阳高度变化可知d为冬至日太阳高度,a是夏至日太阳高度,c是春秋分日的太阳高度,b为直射时的太阳高度,因为该地春秋分日与夏至日的时间间隔相差不大,也就是该岛应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大体中间位置,B正确。第5题,因该岛介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中间位置,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以南的时段应在9个月左右,B正确。第6题,a时应为夏至日,太阳从a至b时段内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沙群岛和舟山群岛白昼会逐渐变短,舟山群岛黑夜在变长,日出时间在推迟,排除A项和D项;太阳直射点南移,钓鱼岛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来越远,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排除B项;太阳从a至b时段,大致在7、8月份,台湾岛所处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可能会有台风,C正确。

7.A 8.C

【解析】第7,开始出现极昼的地区所在纬度度数与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互余。根据这一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为20°N,A正确。第8题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大,所以,该日极昼圈以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自70°N向北极点递减。C正确。

9.C

【解析】2014年6月21日——直射点在23°26′N,故当某地在此纬线以北,影子朝向在北,反之,影子朝南,且距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同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相反。根据上述和图分析得,甲在北半球,且在北回归线上(当地12时,影子为0 ,说明直射),乙在南半球;丙在北回归线以北。故选C。

10.D

【解析】解此题关键在于找到中间点——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根据乙地和丙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的北京时间,计算乙地为西四区(相差12小时),丙地为东三区,两者相差7小时,故依题意得,乙地测得该日杆影长最短时(当地12时),丙地所在时区的区时为19时。

11.C

【解析】甲图所在地位于北回归线上,根据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省份;选项A描述的湖南省的景观,选项B描述的是浙江西湖,C选项描述的云南洱海,D选项为海南景观,故符合题意的是C选项。

13.【答案】⑴G(2分)小

⑵小区位于30°N,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36°34′;正午时,楼的影长达28.57米,远大于楼间距20米。

⑶楼房间距应比广州宽。;原因:武汉纬度比广州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比广州小,同样高度的楼房影子比广州长。

【解析】⑴根据题目信息“武汉市(约30°N,114°E)”可知,武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最短并朝北,确定图示方向,东、南、西、北、按顺时针分布,由图乙可知,F与G日影最长,应为日出或日落时刻。F位于西南,G位于东南,日影与太阳方位相反,即太阳方位对应为东北和西北,由图乙可知该图是北半球夏半年某天日影变化,东南方向的日影表示日落时段状况,杆影最接近日落时段的应为G;图示时间为夏半年,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故进入室内光照面积较小。

⑵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只要计算出冬至日楼间距即可,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α=90°-(30°+23°26′)=36°34′,tan35°≈0.70,tanα=20米/L,L=20/0.70≈28.57米,在楼间距为28.57米情况下,楼最低层正午可以得到阳光照射,但是目前设计的楼间距只有20米,故底层楼房得不到阳光照射。

⑶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住宅楼群的楼房间距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取决于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楼间距应该越大。由于武汉市纬度比广州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比广州小,楼间距应该比广州大。

1、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2. 日照、太阳辐射强度、热量、气温

日照: 指有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取决于白昼时间和云量状况。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热量:指的是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而该转化过程称为热交换或热传递。热量的公制为焦耳。

气温:指大气的冷热状况,是地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即1.25~2.00米,气温预报国内为1.5米)上的空气温度。与太阳高度、大气温室效应有关。

3.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一条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 今天、昨天与白天和黑夜

今天、昨天:是地球表面以日界线(0时刻经线与180经线)为界的日期在空间上的划分。

白天和黑夜:是以晨昏线为界限的地表的空间划分。

5 . 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

6. 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7.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8.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9. 海陆风、山谷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山谷风:由山顶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局部地区的风。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10. 焚风与干热风

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11. 暴雨与风暴潮

暴雨: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12. 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13. 寒潮与寒流

寒潮:气象灾害的一种。

寒流: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对。

14. 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温度的变化引起岩石的崩解,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如流水的侵蚀作用。

15. 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有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

16. 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水资源:广义的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7. 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18.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19. 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侵蚀:是流动的水对坡面、河槽等产生的冲刷作用。

溶蚀: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20. 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 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1. 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2. 气流、风、风向

气流:空气的运动现象,包括上升、下沉和水平运动。

风: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风的来向。

23. 阳坡与迎风坡

阳坡:朝向阳光的坡面。

迎风坡:朝向来风的坡面。(多指迎暖湿气流的坡面)

24. 地形,地势、地貌、地形区(地形单元)

地形:指地表的起伏状况,一般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势:指地表海拔的高低变化趋势,可通过等高线的值或河流流向确定。

地貌:指地形和地形成因的总称,广义分为内营力地貌与外营力地貌,具体可分流水地貌(冲积扇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风力地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等)、内力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岱崮地貌等)。

地形区(地形单元):指某地的具体名称。

25. 灌溉农业与农业灌溉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有“塞外江南”之称。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农业灌溉: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主要通过各种农用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湿度和土壤空气、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是一故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中国的农业灌溉,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早在战国初期,即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到灌溉,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26. 沙漠化与荒漠化

沙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理解误区

荒漠化,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目前鉴于我国对南方石漠化研究的重视,为了方便,有时也将湿润和亚湿润区的石漠化归入荒漠化范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